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未来竞争力,近日,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发布了《南山区中小学学业质量评价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从本学期始,南山区中小学学生评价全面改革,打破传统一纸试卷“论英雄”的状态,学生评价分为期末卷面测试、过程性评价和学科综合展示评价三大部分。
答辩只是大学生的事?南山区教育局此次发布的文件或许会打破我们的思维惯性。根据该《意见》,学生评价将分为三部分,第三部分的学科综合展示评价又包含了学科综合性答辩这一项目,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期末考试也要答辩了。那么,将答辩引入中小学生评价体系是正确的选择吗?答辩的形式又该如何设计?
从《意见》的总体规划来看,南山区教育局无疑是想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学生评价体系,其不但引入了答辩这一高等教育所普遍运用的考核行形式,更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虽然结果依然重要,但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学习过程也不会被忽视。这种注重全程化、多元化考核的趋势,正是南山区教育局为素质教育所做的努力,而中小学生期末答辩也是这种趋势的一个尝试方向。
答辩考验答辩者的知识积累程度、临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多种素养,是一种立体的评价方式。在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答辩,会促使中小学生不仅在成绩上下功夫,也会使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言谈、机变等更具思维锐度、社会性质的能力,从而增加在未来大学乃至工作阶段的竞争力。
但也有部分网友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在折腾孩子。其实,这种观点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学生学业负担重是不争的事实,课内学习、课外补习早已让孩子苦不堪言。如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中小学生必然要挤出时间来应对。这其中也暗藏着一种担心:作为多元化评价的答辩形式会不会也被应试化,并附带出新的课外培训,搞“辩海战术”?
要避免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弄巧成拙,特别是新出现的中小学生答辩这一部分,就要做好制度和内容设计,让它在规范化中良性发展。中小学生答辩和大学生答辩应该是不同的,大学生的答辩对象是某个特定的成果或计划,而中小学生的答辩不应该将主题框定起来。教师可以从一些意料之外却内涵丰富的角度出发,灵活地提问,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习功底和应变能力,让提问和回答不存在定式,让刻意地准备、培训变得不必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总之,倘若设计完备,中小学生答辩也不失为考查和培育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