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5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9%的受访青年认为现在的各城市人才引进政策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考虑。吸引人才扎根,58.6%的受访青年建议城市改善居住环境,54.7%的受访青年建议各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提升长期吸引力。(5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城市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如给人才提供落户便利、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等。应该说,这些政策释放了人才需求方的善意和诚意,给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人才带来了利好消息。但从上述调查来看,这些吸引人才“新政”,过半数的受访者并不完全“买账”:“55.9%的受访青年认为现在的各城市人才引进政策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考虑。”
另外,上述调查还指出,54.9%的受访青年指出有的城市跟风拼钱,没有突出自身的优势,54.3%的受访青年认为有的城市没有着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这也给各地人才引进工作提了个醒:如何采取更具自身特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措施,或是在出台落户、补贴等政策之外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在我看来,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实力高低有别甚至差距悬殊,一窝蜂地采取落户、补贴等措施,固然有一定的激励之效,但这种千人一面、见招拆招的应对措施显然失之简单化,如果止步于此,恐怕难以做到人才资源最优化配置和长期扎根。
比如,由于住房成本的巨大差异,一线城市补贴5万和二三线城市补贴5万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和小城市的落户政策的吸引力也不可相提并论,如果采取同样的落户或补贴政策,在引才聚才过程中恐难达到同等的预期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认为,不同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一样。比如西部城市户口吸引力是有限的,可能就需要出台其他激励性政策,城市的政策支持要与本身的资源要素禀赋相匹配,短板的地方要用长板来补。
也就是说,出台并落实落户、补贴等政策可以有,但这并非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全部,或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因地制宜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好在此之外或之后的一系列文章。如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让人才有归属感、亲切感,进而真正将身心融入这个城市;还要为本地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让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在笔者看来,这些都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统筹推进。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对于人才引进而言,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汝果欲吸引人才,工夫在吸引人才之外”。在出台吸引人才的一系列直接优惠政策之外,各地还要大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出台更多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更符合自身实际的配套政策措施,涵养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而后者才是吸引人才扎根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