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听评课只有回归常态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

听评课的主要目的大致有三个:一是交流学习;二是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三是赛课评比。虽然功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上除了授课教师和学生外,台下还有听课教师一双双“挑剔”的眼睛。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试想,听课者当中坐着评委,授课者能不紧张吗? 

近些年,常常看到听评课作秀、走形式,对听评课的“失真”大家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首先,这是不自然、不真实的课堂。当评课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时,当听课者与讲课者的平等关系被打破时,讲课者除了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给观课领导和老师留下好印象外,还要迎合评委的口味以及评分的标准。这样的公开课就没有了“家常”的味道,这样的课堂也很难看到真实的东西,有时还会演变成师生的一场共同表演。

第二,这是不合实际的课堂,不利于师生真正的成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过于强化课堂教学,教师的价值体现转嫁到课堂现场上来,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觉:只要我的课上得精彩,我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于是,教师过分关注课堂的外表,注重技巧而忽视教育的内涵与本质。除了钻研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技巧,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堂装扮得很“气派”,营造热闹欢欣的课堂氛围外,却很少关注更为实质的东西,比如学生的思维活动量、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最终,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迎合和“取悦”。

第三,这是缺乏个性魅力的课堂。有人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在特定场景中的一种美好相遇,断不可缺失了教师自身的影子。所以,没有个性的课堂绝不是精彩的课堂。迎合评委与评分标准的课堂,哪能坚持自己的个性?

最后,“挑剔”的课堂还容易以偏概全,形成片面评价。听课者仅凭一节课或一个小片段来评价教师,无疑是管中窥豹,难以形成中肯的评价。

公开课的最高境界是回归常态,师生同时进入“无我”状态,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了。

一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实地评价课堂。比如学生整体性格特征、学习行为习惯、班级的风气、学生基础,等等。每个教师的课堂基调不同,仅按唯一的标准来评就会有失偏颇。

二是多一些尊重,多一点鼓励。公开课不应该是权威和压制的“一言堂”,评价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某种意义上说,注重主观评判而忽视促进发展的听评课只会打击教师的热情和自信心,而肯定教师的努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鼓励他们反思、主动向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才是真正的帮助。

三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不只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去提出要求,去评判课堂的好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常态  常态词条  彰显  彰显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