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家长陪读,与“零距离看守”何异?

浙江省衢州一中这学期开始实行周末家长陪学制,在周末的夜晚,家长可以陪孩子在教室里学习。一位老师介绍称,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周末不想回家,可以自愿去教室自习。学校表示,沟通是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人认为家长陪读是督学,我们则立足于陪伴和沟通。(1月8日钱江晚报)

此前有地方推行过“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即每个教室后面设有班主任办公位,班主任全天坐在那里,通过零距离随时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以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与其说班主任在教室里办公,不如说是在当“监工”,“零距离看守”学生。推行这种模式的初衷无疑是善意的,但事与愿违,这种做法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甚至还侵犯了学生应有的隐私权,且遭到任课老师的反感,“无疾而终”也是必然的。

家长到教室陪孩子学习,与班主任的“零距离看守”,有什么区别?

他们扮演的“监工”角色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班主任到教室里办公是由学校和班主任说了算,学生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而家长陪读则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即家长能否来教室陪读,由学生来定,而不是家长或老师说了算。这是教育的进步,做到了尊重学生。不过,学生在选择是否同意家长来校陪读时,因为顾虑重重,会面临不小的压力。有的学生可能不想让家长陪读,但如果不如此选择,将会给家长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在学校里没有好好学习,不敢让家长“到此一游”。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以“自我牺牲精神”破除家长的顾虑和误解,免遭家长的训斥。

学校虽然否认了如此“零距离看守”是督学,但令人不解的是,孩子在教室里上自习,家长在旁边坐着、陪着,除了督学,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学校还有一种说法,实行陪读制的意义是便于沟通。学校表示,“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上顺畅了很多,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后,师生沟通更容易,老师对家长的建议也会更精准,更利于孩子学习”。或许果真如此,但“沟通上的顺畅”只是陪读的副产品。家校沟通的方式很多,为何采用陪读的方式沟通呢?

在笔者看来,家长陪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了家长的好奇心和控制欲。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教室学习气氛浓,孩子既能好好学习,我又能看着他专注学习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好”,“离开校园生活很久了,坐在这里的感觉很纯真,也会诗兴大发,其实我平时是不写诗的,坐在这里就是想写”。家长在享受“很好”“很纯”的感觉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觉和感受?也许他们表面上很专注,内心却很烦躁;也许他们人在教室里,心却游荡校外。果真如此的话,家长与孩子同桌,只是身体的距离近了,心的距离未必近了,甚至有可能更远了。

事实上,该校推行的家长陪读制是由家长发起的。学校办学固然要尊重家长的意见,但更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毕竟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家长

教育需要创新,但教育创新更应谨慎,因为孩子不是“小白鼠”,教育试错的代价不是物的损失,而是心灵的伤害,即使能够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陪读  陪读词条  看守  看守词条  零距离  零距离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