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期盼,更是民心工程、筑梦工程,需要聚焦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城乡区域均衡、质量优质高效、群众满意认可的良好生态,有力保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建立教育的良好生态,亟需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质量提升机制。要瞄准育人为本这个基点,加快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学情会商、家长学生评议教师、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惩戒等基本制度,用制度保障和提升学校的育人质效。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德育课程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深化课程整合,回归育人本位,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确保每一名学生每学期都能参与1-2个社团,积极稳妥地开展好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构建以均衡优质为目标的统筹发展机制。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城区中小学提升建设工程,坚决消除“大班额”,有效遏止校园欺凌、校园安全事件,既让孩子有学上,又让孩子上得好。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关键。只有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农村教师机动编制,建立完善统一管理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教育教学一体化机制、捆绑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教育联盟、教育集团、教育学区、城乡共同体、“名校+分校”等形式,都能有力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三是构建以职业专业为追求的队伍建设机制。首先,要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校长后备人才、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任期交流等一系列制度体系,提升校长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其次,要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教育部门统一管编、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新机制。要积极发挥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指标到校、自主竞聘、评聘合一、民主监督”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改变以往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分配职称岗位的做法,把职称竞聘推荐自主权下放学校,真正实现“一校一方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此外,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数据库,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并在职称评聘、评先树优中实行师德审核前置,匡正师德师风。
四是构建以公平全纳为导向的供给服务机制。留守儿童、困难群体是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补齐教育短板,实现均衡发展,就要构建以公平全纳为导向的供给服务体系,制定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等制度,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的普惠教育体系。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特殊呵护,保证所有适龄儿童接受无差别教育。
五是构建以共建共享为理念的社会参与机制。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共同做好“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篇大文章。当前,尤其要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建立“社会投资建学校、政府支持出师资、学校收费保运转、部门协调强监管”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PPP办学等方式吸纳社会办学资源,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配套构建教育工作满意度要素模型,建立教育惠民服务制度,畅通诉求渠道,建立投诉、立项、查处、反馈和预警的快速反应教育惠民服务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此外,要积极发挥家庭作用。比如成立家长学校、启动亲子共成长工程,充分行使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家庭教育成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秘密武器”,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形成线上线下互补、专家教师结合、学校家庭互动的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