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选聘的范围是“校外”体育艺术专业人员,而非本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或人员。《办法》提出将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学校制订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鼓励体育美育专职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以“走教”方式到农村及其他师资紧缺的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在我看来,这个《办法》的出台是建立在两个假设条件之上的:一是学校的体育美育课开设不到位,二是开设不到位的原因是缺少体育美育教师。
那么这两个假设条件是不是真的成立呢?第一个条件,许多学校的体育美育课开设不到位,这是个事实。但造成这个事实的原因,却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没有教师,而是因为学校对这些课程不重视。
第一,没有对课程的基本管理。首先,学校排课的时候不考虑教师能不能胜任。一般学校,即使缺少相关的专业教师,但有特长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过去中师出身的教师,他们没有“专业”,但在中师学校体艺方面却有较全面的发展,不少教师工作以后也有某些方面兴趣爱好的长期坚持。但现在一些学校在排体艺课时,却根本不考虑教师的特长(甚至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特长一无所知),结果把这些课排给了一些一窍不通的教师,或者直接分给班主任或“主课”教师而不考虑他们能否胜任。
其次,对“主课”从写教案、上课、改作业一路跟踪管理并频繁地用考试检查、评比,而对体艺等“副课”不闻不问,甚至连开课没有都不过问(事实上,让班主任和“主课”教师上艺体课,就是形同虚设),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完全没有过程性管理。
再次,对这些课程没有任何考核。一方面教师教学没有压力,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不能从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获得学校的考核认可
第二,专业教师得不到专业化使用。近些年,国家培养了不少体艺课程的专业教师,且已经走向了教学岗位,但这些专业教师却往往得不到专业化使用。比如,一位非常优秀的美术专业教师被学校安排教历史课,一位音乐专业教师却被学校安排教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学校的理由是美术音乐课学生“没成绩”,对教师不能“量化考核”。那么“量化考核”很重要吗?很重要,因为分配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都要以量化考核的分数为依据,这似乎比学生的体艺素质更重要。
第三,课程常常被挤占。上面所讲的把体艺课分给班主任和“主课”教师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变相挤占。因为学校对体艺课没要求也不考核,而“主课”的分数竞争又非常激烈,加上教师对分给自己的体艺课又一无所知,因此他们很可能就会把课表上的“音乐”“美术”变成语文、数学。甚至有的学校还搞“地上”“地下”两套课表制,教室里贴的课表有“音乐”“美术”,但那是假课表,真课表在学生书包里,上面是没有这些课程的,当然教师的课程分配中也就根本没有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了。遇到检查怎么办?学校会临时指定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并且还要他们一定要把课上好。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高考不考。“不考的不教”,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死结。因此把中小学体艺课开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教师,应该说并没有完全把准脉。
不过《办法》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因为这些教师是政府选聘的专业教师,让他们进入学校承担体艺专业的教学任务,就会倒逼学校改变对体艺课的认知态度。因为一方面,这些课不能再当“假课”来对待了,另一方面,这些专业教师,学校也不能以“没有成绩”为由来“挪用”了。这样一来,学校的体艺课就有希望真正开起来了。因此,我相信这个《办法》一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撬动应试教育这块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