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运动会,几天下来却发现今年连一项记录都没被打破,这已经是连续三年没人打破任何一项记录了。翻看记录单,最早的记录已然快十年了。再联想到学生中考时的体育测试成绩,特别是男子1000米、投掷实心球、引体向上,女子800米和投掷实心球,成绩也有下滑的趋势。
我不禁纳闷,从软环境来说阳光体育进校园提了好多年,体育成绩也纳入了中考总成绩,体育师资配备力度也加大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提升了;从硬件方面来说,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按理说体育成绩应该随之上涨才对,为啥不升反降呢?
第一,学校体育课程“鸡肋化”、体育活动的表面化现象严重。先谈一谈体育课程,按照课程设置相关要求,三年级到八年级每周有至少3节体育课,这首先从教学时间上对课程地位予以了保障。但在实际中,人们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课程设置所要求的那样,语、数、外等“主课程”经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对这种情况,不仅教师间形成了默契,学校管理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会在期中、期末等考试节点要求体育课程停上,全部让位于其他学科。任意挤占体育课程的时间,让体育课程难以持续,成了学校的“鸡肋”课程。
再来谈谈体育活动表面化的问题。上级部门要求学校在没有体育课的时候,每天安排学生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还有推行大课间、阳光体育等要求。但在实际中,这些体育活动不仅时间无法有效保证,活动的形式也倾向于游戏化、舞蹈化,活动的量和度都有所欠缺,由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变成了团体娱乐、体育表演。即便如此,体育活动还是难以深入到学生在校的每一天。
第二,体育课程教学过于随意化、形式化。体育课程教学其规范性、严谨性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弱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延续性不够、课堂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师教学规范性不足。另外,在中考体育测试的五项技能教学中,由于教师无法从以前的教学中获得必要的帮助,本来是日常完成的内容就变成了突击式的教学。
第三,体育教学评价任意性、单一性。由于学校、老师、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够,这导致对其的评价方式随意性较大。评价方式也是截取单个时间段来进行抽样式的检查,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基本能力、教学组织等方面,但对教学的效果监测不够。
第四,竞技体育项目被弱化,实战经验缺乏。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健学生体魄,但迫于安全方面的压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采用较为保守的内容,避免高强度的训练。本来应该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竞技项目却被类似象棋、围棋之类的智力活动所取代。加之区域体育赛事少,学生登上赛场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学到的技能也很难通过比赛来强化。
基于以上的分析,要改变体育课的弱势地位,回归其原有之义,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将体育课落到实处。要按照课程表安排,强化监督检查力度,严禁调换、挤占、取消体育课。
二是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施教,让体育课循序渐进,且保持内容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此外,还要加大对体育课教学程序、课堂实践的检查评估,督促教师按照计划实施教学,确保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获。
三是落实阳光体育,确保锻炼时间。要让体育课在日常教学中成为一门“必修课”,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明确内容,创新形式。在全校形成一种人人爱锻炼、人人能运动的风气。
四是适当增加体育运动的强度。体育不是娱乐活动,其本身就具有残酷性与竞争性。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就要夯实运动的基本功,塑造学生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是区域及学校要多举办体育活动。日常的训练只是基础,要想有所提高就必须让学生在赛场上得到锻炼。无论成败,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收获,也会促使其自觉提高自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