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最美人墙”引起了公众关注。8月25日,成都突降暴雨,当地某所职校的教师为了不让没带伞的学生们冒雨赶回宿舍,一个挨着一个地为学生撑起雨伞,上百名教师从教学楼一直连到宿舍楼门口,以“人墙”的形式为学生们搭起了一条风雨廊桥。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为此点赞。(8月27日四川新闻网)
大雨中,老师们用爱心为学生构筑了一条没有风雨的百米长“人墙”,护送学生回寝室。这道“最美人墙”如雨后彩虹,既养眼,也暖心,得到好评和点赞是必然的。但有人质疑,为学生搭起“一条风雨廊桥”,是不是过度保护学生?甚至认为,这样很容易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我们比老师更值得爱护”的错误认知,使他们的自我定位产生偏差。
这种担忧会不会成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说,“最美人墙”的现实价值是实实在在的。一方面,“最美人墙”是一道“保护墙”,为学生遮风挡雨。虽然老师保护学生是职业要求,但是“最美人墙”也可以称之为“爱心墙”。大雨突然而至,令刚下课的同学们措手不及,寸步难行。在这关键时刻,老师们雨中撑伞,为学生搭起“一条风雨廊桥”,护送学生回寝室,是职业情操使然,也是人间大爱使然。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最美人墙”是一道“示范墙”,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而无字的“人墙”,也可以称之为“育人墙”,其育人作用是刻骨铭心的,必定胜过空洞的说教。事实上,“最美人墙”的影响作用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有伞的同学主动加入到“最美人墙”中,和老师一起为没有伞的同学撑伞。教育往往需要创设情境,而老师的自觉行为,雨中的自然情境,才是最鲜活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们都回寝室后,雨中的“最美人墙”消失了,但同学们心中的“最美人墙”不会消失,依然如彩虹般耀眼,温暖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
有这么一段对话。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么穷?佛说: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说:我什么都没有,如何给予?佛告诉这个穷人: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人五样东西。颜施,即微笑处事;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诚恳;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最美人墙”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用无声的行动告诉同学们,什么是给予,也告诉同学们,要学会给予。“最美人墙”的这些教育意义比保护学生的作用更重要,更值得称道。
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上,都需要这样的“保护墙”和“示范墙”。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为学生搭起更多的“风雨廊桥”,那么必将有更多的学生会成为“保护墙”“示范墙”中的主角,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