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城乡交流亟需制度跟进

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实施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点对点”教师定向交流,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农村教师开阔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结合现状可以发现,这一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短缺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却逐渐走入了“瓶颈”。城区教师下乡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而乡村教师对“进城”却趋之若鹜,一度出现了“僧多粥少”竞相争抢的局面。

教师城乡交流活动开展之初衷,是为了鼓励城区学校教师能够下得去。教育部门因此也曾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比如下乡教师当年的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处于待聘阶段的教师可直接聘任高一级职称,在职称评聘和评优中加分等。这些激励措施,无疑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下乡支教的积极性。

通过下乡支教,许多教师已经成功聘任了高一级职称,有的已经连续获得了几个“优秀”。但由于前期政策的刺激,许多学校的“晋级”和“优秀”都已饱和,之前的许多激励政策被逐渐取消,从而导致城区学校教师下乡的积极性锐减,甚至有的学校已无人可派。

与城区学校的难派截然不同的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对“进城”的热衷程度却是越来越高,甚至已经偏离了原先进城“熔炼提升”的初衷。有的教师想办法年年“进城”,名义上是交流,实际上是想长期“留城”,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城交流“专业户”。他们这么做,不仅占用了交流的有限资源,而且远远背离了“一人进城学习,全校教师同步受益”的设计初衷。其长期霸占交流名额,也折射出不公平、不公正,使教师城乡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部门推出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但问题出现之后,如何解决,怎样防止这种“被交流”和“拉倒磨”现象,实则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

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这是解决城乡教师交流问题的首善之道。把好的做法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对存在的问题,用制度的方式加以纠正,让农村教师上得来、回得去,让城区教师下得去、教得好,让教师城乡交流成为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制定好选派标准。通过建立选派制度,真正将那些农村学校年轻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可造之才,筛选到进城修炼的“篮子”中;城区学校则重在将那些能够“带徒弟”,发挥传帮带作用的教师推出来、派下去,带去教育新理念,传授教学新方法,真正成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贴身导师”,让农村孩子享受到跟城里一样的教育。此外,要针对城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确保城区学校有人可派。

再次,要设计好选派程序。目前,无论是农村教师进城,还是城区学校教师下乡,在人员选派上,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前那种靠教师自觉自愿报名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也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师选派工作中,规范选派程序,做到教师申报与学校择优选派相结合,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参与城乡交流的学校进行有序规范,避免出现有的城区学校扎堆涌入,部分农村学校“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方面,轮流交换和定向帮扶都是很好的探索。

最后,要强化选派效果的评估。无论是对农村进城进修的教师,还是对城区下乡支教的教师,在制定选派优惠政策时,都要设定一个前提条件,要对其进城进修和下乡支教的结果进行全面评估,达到评估标准的,方可享受优惠政策,真正实现用制度管理人、激励人,让制度为教师城乡互动交流保驾护航。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师城乡交流亟需制度跟进  亟需  亟需词条  跟进  跟进词条  城乡  城乡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