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26张“请勿触摸”标签说明了啥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接连遭殃,学生心痛又无奈。一周的展览,时间并不算久,却有不少作品“折损”其中,“重灾区”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厅中有些作品甚至被贴上了26张“请勿触摸”的标签,但仍有很多作品未能幸免。学校的学生为此有了“我们呼吁社会,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创作感受”的呐喊。(6月3日钱江晚报)

以上现象的出现,不禁令我们对观览者的行为唏嘘。无论是博物馆的古董还是展览馆的展品,向我们呈现的都是作品的意蕴和创作者的心声。通过作品,我们能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进而达到感受美的历程。

然而,现实中破坏展品的“诟病”屡见不鲜,无论社会怎样“鞭笞”,都无法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足足26张“请勿触摸”的大字,观众都视而不见,仍进行着肆意破坏的行为,出现这样的“乱象”,我们该思考什么呢?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对国人低下的素质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谴责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批判国人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无知、自大等劣质,并指出种种劣根性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我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和“礼”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价值观——仁者,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美好的道德理念已逐渐沦丧,这是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一大“疖子”,也是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一大“败笔”。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低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起来也不可能像对抗“疫苗”那样速战速决,而需要在引起全社会人的关注下,共同鞭挞这种不道德行为。作为社会责任人,我们不能当个“看客”,纵容人们对展品肆意破坏,而要勇敢地指出破坏者的不当行为,或是直接向相关管理者反映。

真、善、美是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中,我们要呼吁用善意的行为去创造更好的生活,用自律去赢得他人的尊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明了  明了词条  触摸  触摸词条  请勿  请勿词条  标签  标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