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细嚼慢咽”才是阅读经典的正确方式

大学生离文学经典有多远?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再次证实了经典阅读存在的忧虑。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巴金、路遥、金庸等作家的作品在中文系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广泛的读者。然而,在此次调查中,巴金《家》的阅读比例为65.7%,路遥《平凡的世界》为49.9%。比例虽然不算低,但较之前些年,已经明显下降。

经典中所凝练的深邃和智慧,决定着经典必须是用来“啃”的。“啃”经典不是一目十行地浏览,也不是浮光掠影地浅尝辄止,“细嚼慢咽”才是走进经典,与经典同行的正确方式,才能更好地消化与吸收。

在功利化、快餐化、娱乐化阅读加剧的当下,经典阅读的跌落并不奇怪。有的大学生玩游戏可以夜以继日,且玩得很“嗨”、很亢奋,可就是不读经典。经典的吸引力不如游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缺乏阅读的氛围与环境,缺乏必要的引导与教育。

经典阅读的旁落,显然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经典阅读要在重重困境中实现突围,应依赖于整个阅读生态系统的重启或重塑,特别是高校要有“新动作”,单纯喊口号提倡处于阅读终端的学生群体沉潜经典、专注阅读,想必无济于事,不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更不能得到大学生的响应。

有人建议,可对大学生善意施压来复归经典阅读。虽然教育不能“牛不喝水强摁头”,“强摁头”也未必能够使大学生喜爱经典、阅读经典,但对复归经典阅读肯定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笔者认为,复归经典阅读更需要开设经典阅读必修课,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与环境,强化经典阅读的引导与教育。

作家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阅读经典可能对就业起不到关键作用,但必然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你加分,这就是经典阅读的“潜作用”。

为什么要读经典,绝大多数学生是心知肚明的。其实,读经典不需要“动员”,开设经典阅读课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关键是如何让经典阅读课叫好又叫座?

一方面,教材建设是前提。入选教材的篇目要“精”与“经”,要认真筛选与甄别,确保入选的篇目是经典,防止鱼目混珠,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要明确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明确学时和学分。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大学经典阅读课的教材也不妨使用“部编本”,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统一编写。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关键。要使经典阅读课叫好又叫座,就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赏析经典,品味经典,与经典对话,让“啃”经典从课堂开始,让课堂成为“细嚼慢咽”的示范,让“细嚼慢咽”成为广大学生打开经典的方式。

此外,还可以成立经典阅读联盟,让“啃”经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啃”经典改变学生的“容颜”,成为众多学生共同的爱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词条  正确  正确词条  方式  方式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