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报发文指出,城市老教师想去乡村任教,却被“45岁以下”“学科带头人”等硬性规定挡在了门外。基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惜重金求乡村教育精英之势愈演愈烈,有能力又适合乡村教育的教师却报“教”无门。(7月3日中国青年报)
精英教师是稀缺资源,争抢稀缺资源不亚于生源大战,都是“明码标价”,一师难求。乡村学校招聘教师走高端路线,非精英不要,宁缺毋滥,这是偏执。由于缺乏优越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其在争抢中明显处于劣势,抢不到稀缺资源是必然的。
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是农家孩子的福星,是乡村教育的财富。如果基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重新认识乡村学校和有教育情怀的城市老教师,继续坚持固有的人才引进观,眼睛只盯着高端人才,必然会耽误农村孩子,延误乡村教育改善的时机。解决该问题,需重新认识以下两点:
一是重新认识乡村学校。基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给教师招聘设置高门槛,是“拍脑袋”的决定,误以为重金招聘教育精英便是对教育的重视,误以为教育精英有神来之笔,能够改写乡村教育,其实不然。地方教育部门与其坐在办公室里设置招聘教师的门槛,不如深入学校,听听老师的意见,甚至可以听听村民的意见,了解乡村学校的真实现状。弄明白乡村学校的燃眉之急是什么、乡村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
只有对乡村学校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准确把握教师招聘门槛的高度,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把招聘对象确定为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必定能够招聘到称心如意的教师,缓解乡村学校的燃眉之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二是重新认识有情怀的城市老教师。老教师并非个个老气横秋、暮气沉沉,没有朝气和锐气。对于有教育情怀的城市老教师来说,年龄大,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去掉了功利思想,能够心无旁骛地扎根于乡村教育事业。此外,“传、帮、带”的作用也未必比精英教师逊色。可以说,那些乐意去乡村学校的城市老教师,同样是稀缺资源,打着灯笼也难找。因此,地方教育部门不应用老眼光看城市的老教师,更不应该戴着有色眼睛看城市的老教师。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城市的老教师,才会消除偏见,才会对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城市老教师情有独钟,才会网开一面,接纳他们。
对于乡村学校来说,那些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城市老教师也是鲜活的优质资源。给他们一次机会,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必然会焕发职业第二春,给乡村学校带去新理念、新思想、新风貌。如此,受益的是乡村教育和农家孩子,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