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若明妃远嫁,决并辞幽,朔漠连亘,青冢独留……”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李某创作的《怨赋》片段。近日,他和另一名大四学生分别以自己的原创文学作品,代替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成为该校的首次尝试。(6月6日长江日报)
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对专业学习的一种检测,当具有恰切性,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要求,又何须千篇一律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的这种用原创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做法就是一种积极的改革和尝试。
虽然,学校对这种论文形式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比如,要求独立创作,不少于1万字,并符合论文规范的创作阐释等,但这种切换毕竟结束了论文答辩为唯一的检测方式,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激活了想象,因而形成了一个创作小高潮。如,另一名应届毕业的原创电影剧本被拍摄成电影,一名毕业生的话剧在武汉中南剧场公演,还有一名毕业生公开出版了长篇小说,等等,他们的作品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毕业论文改革打破了中文系专业多年来沉闷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其创作的文化产品既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较好地承载了高校的价值辐射功能,有利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起到净化人心、改良社会的作用,而这也可以看作是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前奏。
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非所用等弊端的广泛存在,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后劲不足,消极应付等各种不良现象大量滋生。毕业论文考核方式的改变可以看作是课程评价方式的一种改革,能对如今高校的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示范作用,但仅改革评价还不够,还要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的价值功能等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当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以激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让大学的课程不再那么古板,多一些时代和生活的气息。从而,让学生乐学、爱学,不仅使课堂能留住学生的腿,也能留住学生的心。
目前高校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这势必对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今后,好的专业、有特色的专业自然能吸引更多的生源,反之,缺乏吸引力的专业将面临被取消的结局。高考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也将倒逼各高校不得不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的建设,从评价体系到评价内容都进行相应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