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商报刊发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小学生的作文套路:开头动不动就“在我的一生当中”;几个“高频词汇”不分时段和场合地出现,比如“眼眶湿漉漉”“眼睛红彤彤”;10多个孩子同时看到小男孩“让座”;总有小卖部老板站了几天退顾客钱。(5月21日成都商报)
作文写作有没有技巧?答案是肯定的,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在遣词造句、引经据典、文章铺排等方面有所讲究的话,肯定会给作文评分者深刻的印象,“分数”自然就高了,如果在用词造句上平淡无奇,文章铺排上杂乱无章,又没有让人心悦诚服的广征博引,这样的作文自然也就得不到人们的亲睐了。
因此,作文应该有讲究,但讲究不是生搬硬套,不是不切实际地乱引用,更不能造假,“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在我的一生当中,想过很多人,像珍珠一样多……”“在我的一生当中,经历过很多磨难,像石头一样多……”不论什么作文,有孩子作文的开头总是这样。正如有老师吐槽的那样:“孩子,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哪来那么多经历和感悟?”这样的作文不是讲究,而是生搬硬套,是脱离生活的体现,是作文的矫揉造作。
为什么孩子的作文有如此多的套路?这与孩子的耳濡目染不无关系,与一些教师的应试作文教法紧密相关。究竟如何作文?有些语文教师不是教会孩子仔细观察生活,而是从应试的角度提供一些模板,教给孩子作文的一些套路,开头怎么写,写人、写事、写经历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可用普适语加上人、事或经历,再加上像什么一样多即可,甚至要求学生背诵范文,写作文时套作,致使孩子作文具有了千篇一律性,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灵性,这种“八股文”法值得警惕。
当然,对小学生特别是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作文是什么样的,因此,在写作时确实需要一些借鉴,为此,引导孩子多看作文书,增长孩子的写作知识,增加一些素材和词汇量不是不可,但在对孩子的引导上应该多给孩子感性的体验,然后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词汇应用描写引导上,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里学会运用,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这才是正确的教学写作态度。
从根本上看,孩子的作文多套路是其缺乏生活的经历与底蕴所致。现在的孩子平时要上课,放学或双休日里还要选择这培训那培训的,再加上作业的侵扰,几乎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作文时,往往一个作文题目出来之后,经过冥思苦想、东拼西凑,甚至百度一“搜”了事。没有生活经历,孩子能写出什么,无怪乎有教师吐槽在以“高尚”为题让孩子作文时,“班里10多个孩子都写一个小弟弟给老人让座”的怪事,出现这样的相同作文真是不可想象。
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要让小学生学会作文,源头在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没有了生长的根基。因此,作为教师,教孩子写作文,要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甚至到社会中去,把课堂设在室外,引导孩子如何观察、记录与思考,教会学生写最真实的事,最真切的人,最真实的物。
作为家长,也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社会的多彩,并与孩子积极交流想法与看法,教会孩子学会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更要从制度环境上正本清源,切实采取减负措施,从根本上解放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生活的空间和时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让孩子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增加生活的底蕴,作文才会有生活的影子,而非“克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