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挖坑”式的命题思维有违教育本真

问:文中蓝色窗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答:我看见窗帘就是蓝色的。如此错位的问答,一个来自一张试卷的阅读理解问题,一个是这篇阅读理解文章原作者的回答。几年前,原作者说笑着调侃这张试卷,说问题处处都是“陷阱”。近几天,网上流传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给了原作者同样的尴尬:我的一篇文章成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而我答不对文后列出的问题。(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2016年9月26日《中国青年报》3版的报道,《揭秘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选址过程——如何为“中国天眼”找到合适的家》的文章,作为阅读题出现在某考卷上,制卷人甚至根据个人需要,不惜对原文修改选录,给考生答题挖了一个又一个“坑”。以至于原作者不对照原文也只能勉强得到一半分,连及格也成问题。

出试卷偏离考试的宗旨,重心放在“如何挖坑”坑学生的奇葩,并非孤例,常常被“热心人”捧给大家。曾有文章中说,著名散文家周国平说自己分析自己的散文,对照标准答案后自己只得了69分。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我们,对这样的做法更是“屡见不鲜”,初中物理上关于“平面镜成像”,有一个知识点学生必须掌握,就是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当物体垂直向镜面移动时,像也垂直向镜面运动,像物之间的距离减小量是物体移动速度的2倍。可是我遇到有一位老师突然心血来潮,别具一格地将“垂直于镜面”改成了“平行于镜面”,这一改“像物之间的距离永远不变”。测试后该题95%以上的孩子掉进了“坑里”,事后出卷老师很是有成就感,可是不知他这样出题是为考什么?还是要表现什么?

这种“挖坑”式的命题思维,只会让越来越多必须应试的师生陷入对“坑”的研究。不是盛传这样的考试技巧吗?“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齐头并进选2B,参差不齐选4D”,我在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全国成人高考时,有深谙此道的朋友提示我,今年的大论述题应该在复习资料的中间,因为前年在最前面,去年在最后面,巧的是就是被他猜中了。

试卷制作者与考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散文家周国平就语文教育方面严肃地批评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用这种方式,完全是违背教学应该做的事。这样做完全不能提高人的水平,反而是压制了语文水平,不能发展。”

坑学生绝不应该成为试卷的导向,试卷应该指向于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等的考查。报道中的作者认为“其实,作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理应考查学生到底能不能读懂、有没有消化、会不会转述。作为原作者,我更倾向于请学生分析文中体现的大型望远镜选址核心技术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选址难题?大射电望远镜的落成可能会带来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测试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知识积累。”

当然,改变出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高考、中考毕竟是“指挥棒”“方向盘”,如果我们抓住龙头从高考中考的试卷开始,反思半个世纪以来中外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得失,吸取国外考试和评价的经验教训,特别要研究英美国家不同的考试系统的特色和命题技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类考试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确保各类考试,特别是高考、中考的效度、信度和公平度。那么,改变也不需要等待太久。

令人欣喜的是,招考改革已经被国家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已在浙江、上海两地进行高考、中考改革试点。同时,各地启动了更大范围的考试与评价改革试验。但愿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试卷命题导向能在春风中得到本真的回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本真  本真词条  挖坑  挖坑词条  有违  有违词条  命题  命题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