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全国各高校陆续发布自主招生简章。在刊发论文的“大军”里,近期却突然出现了一批“新兵”——高三考生。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据悉,90所自招试点高校有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可如今这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却沦为奇特的论文买卖产业链一环。此种不正之风已经波及到未成年人,实在令人忧虑;也不得不让人反思自主招生设置此项资格条件是否妥当科学。
显然,花钱买版面、雇人代笔,不仅不能锻炼孩子的文章或论文写作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研究课题的科学精神,相反,过早地接触不正之风,参与到不诚信、学术欺诈及腐败中来,甚至是尝到了学术腐败的“甜头”,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和未来的写作、学术方面的科学态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此作弊实在是得不偿失。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论文买卖市场开始盯上参加自主招生的低龄人群背景下,高校还能否招到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严格审查怕是也较难剔除弄虚作假的文章。自主招生作为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旨在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可面对当今论文买卖鱼龙混杂的现状,自主招生所设的发文章门槛会不会挡住了真正的好苗子?是否有被发论文绑架之嫌而变得不自主了?这不得不让人质疑设此门槛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其实,“拼论文”的背后是“拼家长”,拼的是家庭的经济实力。这对广大农村学子甚至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一种不公平。教育资源本就不均衡,受到的学校教育已经不公平,如果高考包括自主招生也不公平,这与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公正实乃背道而驰。
可以期待的有两点,一是某些高校自主招生的文章门槛能够修订完善或直接取消;二是家长能真正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设想,不再给孩子“帮忙”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