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走班制”?这是现实中的一个很无奈的教育命题。对这个命题的不同回答,体现着教育者不同的教育理念。
首先,从教育宗旨来看,“走班制”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长”。学生不是同步发展的,存在着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爱好、发展基础、家庭背景、成长环境、能力优势的侧重点、潜能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等,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只有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展现和发展,他们才会“姿态万千”地茁壮成长。这正是“走班制”的价值所在。
其次,从教育改革来看,“走班制”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诉求,即让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如果说必修课程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底线,那么选修课程就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是激活其潜能、促其幸福成长的有效媒介。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才能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然而,现实教育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基础素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分关注必修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导致现实教育锻造的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个性的人,而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机器标件。关注冷冰冰“分”的教育,而忽视活生生“人”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广为诟病的症结所在。“走班制”无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尝试。
第三,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来看,“走班制”是适应新高考和中考改革的必然选择。无论新高考“3+3”模式,还是中考改革中提出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都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选课走班将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学校只有根据师资及设施条件情况,实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走班制”,才能帮助学生在高考和中考中处于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为其幸福人生奠基。
当然,“走班制”的实施,必然给学校带来严峻的挑战。走班制下,学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重建学校课程,以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需求;走班制下,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成为教学常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容忽视;走班制下,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单纯的行政班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教学要求,推进管理创新成为必然;走班制下,师资、教室等办学条件不足,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不容回避,这一切无不是对学校管理者教育胆识和创新智慧的严峻考验。没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超凡的教育智慧,难以适应走班制改革的要求。
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哲学家萨特的简单几字,勾勒出自由选择之精髓。“走班制”最大的亮点是选择性。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学选择权交给教师,教育选择权交给学校,意味着学生、教师和学校将会实现更充分的自由选择,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走班制”的实施,必然带来学校育人模式的全面变革,从冷冰冰的“分”的教育走向活生生的“人”的教育,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