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在不少学校的教改行动中是一个常见动作。比如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实行“行政班+走班”的教学模式。学生上午在行政班上课,掌握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下午参加兴趣班,学习绝大多数技能。山东昌邑文山中学实施体育课分层走班,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
我认为,兴龙湖小学下午参加兴趣班学习技能,文山中学体育课分层走班的做法,仅仅是对“走班制”的初步探索,是在教学边缘地带的尝试,并没有触及“走班制”的本质要义。
真正的“走班制”,应该是全部学科、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都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各门学科都实现分层次教学,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层次。并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各门学科尤其是所谓的主科都能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
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的班级有普通班与重点班、大班与小班、培优班与补差班等,并没有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概念。课程改革之后,不少学校开始探索走班上课,行政班不变,教学班分层,同年级内调整,学生可对必修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选择,可对选修课程的学习模块进行选择,有的学校还可以对同模块的不同教师进行选择。
“走班制”是班级结构的重建,打破了单一的行政班集体授课模式,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必修课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只有班级结构的重建才能真正落实“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分类推进”的理念,才能使教育真正走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道路。
班级结构决定着学生的个性特长,“走班制”有利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