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分数衡量质量的目标管理,价值在哪里?

某地在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会上,推广了辖区内一所小学的目标管理经验。其中,质量目标管理是亮点,学校明确规定教学质量的指标: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的人均分为92分,三至六年级语文人均分为86分以上,数学人均分为90分以上。在量化考核教师时,以这些指标为依据,每高1分加1分,每低1分扣1分。

看着这个教学质量指标,不禁让人想到工厂的计件管理制度:工厂给工人下达生产任务,规定每天或每月必须加工生产多少个零件。这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与工厂的计件管理,一脉相承,没什么两样。但学校教育与加工零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加工零件可以批量生产,衡量产品是否合格,有统一的标准。可教育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不是制造工业产品。鸭子会游,兔子会跑,大雁会飞……怎能机械地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它们?

再说,考试题目有难有易。我所在的学校,无论一二年级语文还是数学,因为试题难度大,学生人均分在90分以下的情况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把老师的教学质量确定为不达标,公平吗?科学吗?

单纯以一个固定分数衡量老师的教学效果,作为考核和评价老师的依据,不只是不科学,更重要的是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传递错误的教育质量观。不难发现,按照此目标管理的要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人均分达标。学校实施这种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无疑是向老师传递错误的质量观。

其次,逼着老师加重学生负担。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以便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老师们不仅不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过机械的重复的练习提高考试分数

再次,误导老师只教书不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任课教师不只是上好专业课就算完成任务。如果学校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是人均分,那么老师会一心一意教书,而不管育人。

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仍将学生的人均分作为考核老师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把学校当作“教育工厂”,分明是理念的陈旧,管理的僵化,教育的退步。

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了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各地各学校旗帜鲜明地抓教育教学质量,与“十三五”规划是合拍的。但抓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考核及评价老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单纯地以人均分衡量教学质量。

教室不是加工零件的厂房,课堂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单纯以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模式,与教育改革的理念相悖,不具科学性和先进性,将其作为经验推广,价值在哪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词条  衡量  衡量词条  分数  分数词条  哪里  哪里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