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生评教缘何成了一场微妙博弈

“老师不为难我,我也不为难老师”,这样的表述反映了高校学生评教过程中师生微妙的博弈。

年关岁末,又到了总结绩效、反思不足的时刻。不仅在大学,许多中小学这时候也开始了学生评教。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宗旨是倾听受教育者声音,意在通过学生的参与,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由管理者单方面评判的片面性的一种创举,也一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公正的与时俱进之举。

然而当下各地风生水起的学生评教,因与教师的评优,职称,绩效等利益挂钩,已然出现了两点走偏,并开始影响到校园的纯净与和谐。

偏向之一:准备不足,临时上马。个别学校的管理者只是赶时髦,在还没有搞清楚怎样评才贴合本校实际,更谈不上预设科学的评教标准时,常常临时动议试上一把。在进行某项检查时,当即让学生自己拿张小纸条出来,简单地对某老师打个分。由于学生对评教本身的认知严重不足,加上个人判断能力的制约,他们打出的分数或给出的评价随意性极大,很难做到公正公平。不但不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评教方式的单一与片面,还会引发对教师的错读与误判。

偏向之二:无序随意,蜕化变质。很多时候学生评教游离于制度之外。甚至异化成了个别管理者对教师非法制裁的挡箭牌。他们为了排除异己,故意选择不利于异己的学生环境,进行学生评议测评;更有弃个人人格于不顾的,暗中唆使学生对异己给予刻意的差评,进而达到借学生之口逼迫异己投降的目的。曾有媒体报道,某地方竟然出现了学生非理性的自发评教行动——披着民主的外衣,公投驱赶某位任课教师。

鉴于学生评教中的严重走偏,当务之急是织造制度的笼子,将学生评教活动装到制度的笼子中去。

第一,原则上要坚决禁止各种临时的学生评教,每一次评教都得有备在先——备方式,备标准,备时机。在准备实施学生评教活动前,一定要将标准、方式、时间公之于众,在开学之初或活动之前足够时间提前量内,由教师或相关人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理解,既讲评教的目的又讲评教的意义,更讲如何准确地给教师评判以及如何准确地通过评教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充分酝酿之后,一般一学期最多进行一次学生评教,因为评教频次过高不利于教师总结和调整,频率过低又因学生的升级等因素影响,不利于教师扬长避短。

第二,如要组织学生评教,在学期或学年的工作计划中必须予以明确,公开阳光;学校内部的评教要有校委会的决议,可由教代会独立承办,透明运作。一旦出现争议性结论,还要给教师陈述和申诉的权利。偶有发现谁想借机泄私愤,要坚决给予纪律处分,决不搞下不为例。决不允许教师或学生个人抑或学生家长等自发组织民间评教活动,堵住借所谓评教泄私愤的渠道,还教师一个善良与平安的教学环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生评教缘何成了一场微妙博弈  评教  评教词条  缘何  缘何词条  博弈  博弈词条  微妙  微妙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