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受业解惑”出自于韩愈的《师说》。一般认为“传道”是传授教育道德观念,也就是时下的思想教育。但有人说把“道”理解为思想道德的“道”有失偏颇,因为道德经中所指的“道”的含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姑且先不讨论这个歧义。
有教师这样解释“道”:“传道者,其特点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大概正是这个原因,传道授业解惑便成了为师之道。
不过,以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一个合格或者优秀教师的境界要远远超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
传道授业解惑最大的缺憾是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各种需求。教育者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些变化,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希望学生按照教师设想的路线发展,必然有失偏颇。教师如果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学生,那么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必定也很模糊。如此,师生关系就犹如路人,而人格感化、个性教育等理想,自然也无从实现了。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有心理学者以为,学生青春期是一个“逆反期”,这个名词太容易让人误解。“逆反”就是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由听话变得不那样听话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思想,必然会出现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不能说全错,也不能说全对。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有一个了解疏导或鼓励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做许多功课,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孩子独立思考一定要受到鼓励,心理疑惑一定要得到释放,这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简单地用“逆反”一词定义这个过程,说明教师和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
这就是不少教育者们常挂在嘴边却不能在行动中坚持的儿童立场,与传道授业解惑的缺憾如出一辙。
譬如孩子本来对许多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却逼孩子埋头应试,强迫他们“小而中”“中而大”成为“人上人”;譬如孩子对某一个事件提出独立见解,教师便判定其胡思乱想等。难道我们不是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仔细思考,认真甄别,然后做出积极鼓励或耐心疏导吗?
故此,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道是狭隘、片面的。即便其中包含了我们通常说的思想教育,也达不到完全了解学生心理的目的。正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与生理变化,一些正常的逆反也被看成是不正常,并由此在各种教育行为中出现错误。如果缺少对孩子心理和生理的认识,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育,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这是我读我父亲刘百川先生所著《学校与家庭》的一点感受,愿与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