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有几所高校推出了寝室自选系统,比如,中国传媒大学通知全校新生可登录中传官网或关注后勤处的微信公众号,在线选择床位;上海大学通过网络平台,采集新生对住宿条件与室友的要求,自动将匹配度高的学生分至一个寝室。这一个性化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切实缓解了宿舍矛盾。不过也有人提出,天南海北的人因为缘分同住一个屋檐下,随机分配寝室未必不好。(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自选寝室和室友,是学校的一项人性化的举措,它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友好交往,和谐相处,也有利于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少欺凌伤害事件的发生。不过,完全让学生自主选择,把性格相容、生活习惯相似的学生安排住同一寝室,也有弊端,它不利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各不相同。让性格相容、生活习惯相似的学生同住一个寝室,时间久了,习惯和同类型的人相处,习惯在顺境中生活,一旦走入社会,怎么去适应不同个性的人呢?难道今后找工作,也要先看单位上的人与自己是否性格相容、习惯相似吗?
大学生一毕业就要去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让不同种族、不同性格、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一室相处,便于他们在品德思想、个性修养、兴趣特长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全面发展,逐步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还有,自选寝室对于好学生来说,可能会锦上添花,但如果让那些品行不良、个性刚烈暴躁、性格内向、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住在一起,可能会形成难于管理的小集体,沆瀣一气,滋生出更多的事端来。而让不同性格、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一室相处,只要加强教育引导,则可能让消极的人受到积极思维的影响,帮助每一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也要让他们学会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会如何应对逆境,习得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随机分配寝室,能让大学生们通过相识、相处、交往和交流,逐渐学会理解,学会包容,懂得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慢慢建立纯真友好的同学情谊,进而利用他人和集体的智慧来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