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校布置“养蚕作业”为何招致舆论声讨

据报道,每年春暖花开的四五月份,杭州市三年级学生都会被布置养蚕的 “规定动作”,而找桑叶的任务,让一批杭城家长为之色变,有的孩子直接把养蚕这项“工作”交给了家长。(5月16日澎湃新闻)

让孩子回家养蚕,亲自观察蚕宝宝的生长,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素养教育,还可以让学生目睹生命成长的历程,激发其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同时,家长与孩子共同养蚕,在亲子互动过程中,也能增进彼此的情感。

学校的课程设计与教育意图,虽然看上去很美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剑走偏锋,养蚕成了家长的“独立行为”,这严重削弱了这项实践性作业的教育意义,好心办了坏事。

养蚕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作业千篇一律,生硬僵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城区学生,在钢筋水泥架构之中养育小小的蚕宝宝,确实需要绞尽脑汁,费一番功夫,而这对于学习压力沉重、作业考试应接不暇的小学生而言,更丧失了操作性。因而,让学生养蚕演变成了家长们闹心的“作业”便成了一种必然。

学校布置养蚕作业,家长满小区找桑叶,随意采摘、损坏花草树木的做法很不妥。而且本应学生自己完成的作业,却由家长越俎代庖,也显然违背了家庭作业的本意。任何教育活动,一旦与现实格格不入,不仅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事实上,如若学校果真为了学生,为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就不应当简单地把如此高难度的作业交给学生。学校不仅要给予学生学习的任务,更应当为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必要的基础材料。而学生的养蚕作业也完全可以在学校进行,学校将其一股脑地推给家长,着实有推卸责任、难为家长之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生活的智力的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起来。”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劳动发现、培养、发展自个人才能与爱好,从而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幸福的体验与快乐。设想,如若在学校里设置养蚕室,让学生集体参与养蚕活动,每一位学生认领一只蚕宝宝,悉心呵护蚕宝宝的成长,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目的,也避免了学生作业由家人代劳的现象。再者,集体组织下的劳动更有利于学生融入集体,增进学生与集体的情感,从而生发新的教育内涵,为教育增值。

当然,无论是科学课也好,劳动课也罢,学校要有一种融合意识。不妨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的做法,组织许多课外小组,诸如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动植物饲养小组、养花小组等,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让丰富的课程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融合,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养蚕  养蚕词条  声讨  声讨词条  招致  招致词条  舆论  舆论词条  布置  布置词条  
教育评论教育惩戒

 正视适度惩戒的价值

日前,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专家解读这份《指导意见》时指出,不允许任何情境、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必须做好早期发现,惩戒和教育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