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纸媒等传统媒体渗透,一些市场类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这容易造成公众对于鄙俗用语被官方话语体系接纳并赋权传播的误读,给社会文明之风带来严重影响。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似乎正在成为“吸睛”新宠,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相比而言,以纸媒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媒体似乎黯然失色,大有“失宠”之势。甚至有人哀叹:纸媒的冬天已经到来,也有人预测,多少多少年后,纸媒将消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客观而言,纸媒的确面临受众群被新媒体分流的压力,生存现状也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经济效益被稀释和摊薄。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媒将亡,就像电视的出现并未将广播取代那样。笔者以为,纸媒和新媒体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从根本上来讲,两者的本质功能并未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从当下的现状来看,相对于纸媒,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容量,与受众的互动等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具有信息容易失真、冗余、杂乱甚至低劣等明显的弊端。而且,纸媒和网络媒体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也有差异,纸媒可能更适合刊载那些需要专心深度思考的内容,网络媒体可能更适合那些实用性、休闲性类的内容。此外,人们对纸媒的信誉认可度显然要强于新媒体,看到公开正式出版的白纸黑字,很多作者都以在纸媒发表文章哪怕是“豆腐块”为荣。纸媒本身的优势仍然强大。
因此,从媒体的自身定位来看,纸媒和新媒体各有利弊,不是简单的孰优孰劣的关系。双方应互相借鉴,甚至以各自所长,互相融合,这恐怕才是媒体健康发展的方向。新媒体要更加严谨,不能哗众取宠、剑走偏锋;纸媒体则可借鉴新媒体的互动、快捷等优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互相借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要研判市场需求,进一步找准市场生存空间,加强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坚守精品意识,继承弘扬传统媒体严苛的稿件审核制度,规范引领语言生态,戒除盲目跟风,抵制网络用语对现实语言生态的污染与倒灌,促进中华语言向健康、规范、高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