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明节的仪式感在离我们远去

在我的家乡,人们把扫墓叫上坟。过去,农村人上坟是一种隆重而又温馨的仪式。上坟是一个家族的集体行动,哪个人要单独去上坟是不被允许的。

上坟的时候,家族里各家都准备好香马、彩纸,炒几样肉菜,拿上柳条框子与铁锹,在家族长者的带领下一起去祖坟。孩子们不待召唤,是一定要抢着去的。这样的一支上坟队伍走在路上就给人一种强烈的仪式感:老者端着香马盘子走在前面,青壮年挑着框子扛着铁锹跟着老者,一大群孩子则喊着叫着闹着前后左右簇拥着。

到了坟上,青壮年们往每个坟头上培土,孩子们往坟垄上、坟院里的野草上挂彩纸,老爷爷则指着每一个坟头给孩子们介绍长眠地下的亲人。然后,大家一起焚烧纸钱、祭奠茶酒、破散食物。如果家族里有几处坟墓,上面的仪式就要重复几次。

上坟是一种极好的生命意识的传递。这种气场,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老者与少者的对话,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信息传递。农村土葬的坟墓,一般都选在山湾掩映、曲水萦回的“风水宝地”,清明时节,坟园周围禾苗青青,坟园里边芳草萋萋,逝者头枕青山,与大地融为一体。人们给逝者焚香奠茶的时候,必要先到坟园右上角去祭拜“后土”,这也表现了农村人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人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自然是人赖以存在的生命之神。

这样的扫墓活动,是人与逝者的对话,更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多少悲伤的情调,而是充满了温馨,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

上面我所描述的这种上坟的仪式感,现在已经越来越离我们远去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都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土地而到“外面”去了:有的到城市、到远方读书去了;有的到外地打工去了;有的在外地工作,家也安到外地去了。同时,“家族”的观念也越来越淡,一个稍大点的家族,已经很难组织到一起来上坟了。于是,现在清明节常见的情形就成了这样:一个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孤零零地在上着一座坟,没有青壮年,也没有孩子,这情景真让人感觉满目凄凉,再没有生机盎然的阳和气象了。还有的人,举家外出,清明节也没有能够赶回来,于是其先祖的坟头上就连一抔土也没有人去培了。

尽管近年来国家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假期,但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能在这几个假日回家看看的还是少之又少。因为不管是上学的还是上班的、打工的,想说走就走,毕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更何况对打工族来说,法定假日原本与他们就没有多大关系。

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都与它们特定的仪式感密切相关。但在现代生活的进程中和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这些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都在快速地消失。当传统节日失去了它们固有的文化内涵的时候,就正如中国人过没有宗教信仰的“圣诞节”一样,就只剩了轻浮的狂欢了。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明节的仪式感在离我们远去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远去  远去词条  仪式  仪式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