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追求成绩究竟是多大的错:兼祭监考中去世的江苏女教师

很不幸地听到这个消息,泰兴齐川中学的吴姓老师在监考中死去,让我们为又一位教师倒在教育岗位上而扼腕叹惜。这件事情之所以被大家广泛关注,并不在于吴姓老师的病情,而在于当她忍受生死之痛时,边上的那些正在考试的同学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冷血”的坚持考试,而置吴老师的生死之痛而不顾!到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说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造成的;之所以大家如此的“冷血”,是由于“拼命的看中分数,教出了一班生活中的小傻瓜”导致的,于是天下学校的教育,就又一次被躺着中枪了。

对这位老师的不幸去世,作为教育人,包括所有的社会人,都应该感到悲痛;对于身边学生的如此“冷血”,作为社会人,尤其是教育人,应该是感到悲愤!如果这位老师是在一个无人的环境,突然遭遇疾病而去世,我们虽然觉得悲伤,但不至于觉得如此惋惜。可就在这么多的学生面前,居然没有一位学生能够暂时停下考试,去关心呈现痛苦状的老师,可能这才是造成全民关心这件事情的原因。于是,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尤其是指向了“这场考试”,并延伸出对应试教育的讨伐!认为这些孩子们是由于对考试成绩的过度“热爱”,才导致他们如此“漠视”老师的生命。

说实话,对这群孩子的“冷漠”,如果事实真的如此,我们是应该感到悲愤的。这么小小的年龄,就可以如此不具有担当精神;这么小小的年龄,就可以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可是,如果大家要把孩子们的“冷漠”归因于考试,归因于学校对考试成绩的重视,我就觉得这样的归因实在不感苟同。对应试教育的讨伐,好像谁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谁都可以骂应试教育几句。可是应试教育是谁造成的呢?难道和我们自己就没有一点点的关系吗?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学生冷漠,是不是学生低能,是不是学生厌学,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如果学校从此不再追求考试成绩了,是不是学生的能力就会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就会更热情了,学生对学习就更有兴趣了?究竟是追求成绩的学校,还是那些不追求成绩的学校,更容易导致学生能力低下,生活冷漠与学习无趣? 我们更容易看到高分低能,我们更容易忽略低分低能,于是我们就指责高分低能,却放过了低分低能。这一感观上的错觉,导致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批评致力于提高学生成绩的老师,这正是对这些负责任的老师最不公平的待遇!

追求成绩究竟是多大的错?在学校里,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这样的事实,大家就开始指责学校了,一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关注学生的成长,另一是孤立地抓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多样化的生活。对此我一直很困惑,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成长,怎么可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大家说,简单机械的训练,不就可以提高考考试成绩了?对此,我只能,呵呵了!作为学生,如果只有简单机械的训练,你看他们能够忍受多久,不要说多了,你到操场上去跑几圈就知道了。再说,哪位老师只希望学生接受简单机械的训练,而不去培养学生的方法与能力呢?我更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在指责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们也对此深恶痛绝,似乎应试教育并不是自己干的一样?其实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推动着素质教育,如果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或者我们努力的结果还没有令大家满意,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自己都在说我们在推进应试教育,我们自己都在说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凶手,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劳动成果,那所有学生成长路上碰到的挫折,或者产生的过错,不论与我们的工作有关还是无关,自然都是教育的结果了。

至于说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生活,我觉得学校就更是委屈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离开了生活的学习肯定是低效的,离开了学习的生活肯定是走不远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可能忽略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尽管学习目标可以由老师来指定,但学习的动机却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然,学校所关心的生活,肯定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往往是与学生的学习相关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学习,很自然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生活,更容易受到学校与老师的重视,学校与老师也容易认为这是他们的职责。那些离学习稍微远一点的生活,甚至与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生活,学校与老师不容易观察到,有的时候也认为自己不应该去关心,觉得这似乎是学生个人或者学生家庭的隐私,而且学生也总是这么认为!学校毕竟是一个专业机构,教师毕竟是一个专业人员,他们不可能关心到学生的所有生活,学生也不希望学校和老师,对自己采取全方位的关心!

那些离学习有一定距离,甚至远离学习的生活,应该谁来关心呢?首先应该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当然这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现在的学生更善长于对外发泄,而不乐意于自我疏导;其次应该是通过学生间的友谊,也就是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来温暖自己的日常生活;最后的责任人,当然是作为监护人的家长,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关心孩子的生活,通过对孩子生活的关心,来引领孩子的生活观与世界观。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大家都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远离学习的生活,要么予以漠视,要么予以压制,然后又无限地放大学生的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正如学习必须融入生活,学习才会有效;与学习有关的生活,也必须融入日常生活,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才可能正常起来。如果学生只有与学习有关的生活,而失去了日常生活,你就可以想想这种只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是多么的单调,又是多么的乏味。

终于谈到最重要的地方了。那就是不管学校还是家长,尤其是家长,大家对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漠视,最后就会导致孩子们对日常生活的漠视,当然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比如老师,比如同学,比如家长的冷漠。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需要教育或者不需要改变,就已经完整的人,他们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采取行动,可一旦这个生活世界被压制了,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被压制了;一旦这个生活世界被漠视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漠视了。学生的成长,一部分是由教育导致的,一部分是由生活形成的,如果把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过错,都归因于教育不当,并把“不当教育”称之为应试教育。最后的结果是,谁都不敢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尤其是要在一定强度下,按照一定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当老师们不得不降低教育强度,甚至把教育退化为关心,把关心退化为宽容,把宽容退化为纵容时,这样的教育可能真的没有了应试的痕迹,但会不会也没有了教育的味道呢?

当我们只反省学校中的教育,而不反省家庭中的生活时,不反省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时,就会加剧对学生生活世界的漠视,从而让那些导致学生变得冷漠,变得无情,变得无趣的元凶逃之夭夭。我始终觉得,学校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过错,至少在教育动机上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当然在方式方法上,在技能技巧上,还有待提高或者完善,但这也是我们全体教育人的责任,而不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置身事外,挥舞着大棒去打那个莫须有的“应试教育”。真正需要补上去的,是对孩子们生活的关心,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关心,不要过度地压制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不要漠视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这些生活并不一定与学习有关,不一定会促进学习,但也是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像空气与水一样,并不一定让他们变得开心或者富有,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去指责为了考试成绩的教育,而是需要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两码事!

刚刚又看到一则消息,说在吴老师生病的时候,学生们都是背对着她,并没有看到老师生病的样子。当学生们考试结束时,吴老师没有收卷子,这时候学生才发现已经病重的吴老师,并迅速告诉了隔壁班的老师。不管消息如何,我更相信这一则消息,觉得这似乎更接近事实本身,因为我们不可能培养出一群如此“冷漠”的学生。但也非常感谢前一则消息,让我们更深刻地剖析了应式教育的有与无,更清晰地明白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在我看来,远比无厘头地指责应试教育更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监考  监考词条  江苏  江苏词条  去世  去世词条  竟是  竟是词条  追求  追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