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同一个词语,置于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意思,将三个普通的词语重新组合,彰显出了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三个“一切”中的第一个“一切”指的是学校做的所有的事,第二个“一切”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个“一切”是指所有的学生。“所有”、“一切”、“全面”听起来确实能够振奋人心,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校能做的只是“一切”中的一部分而已。
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这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三个一切”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有较大区别,二者虽然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前者用了 “三个一切”,使之绝对化、极端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年级越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一定要把握好度。
一般来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成分应该大于教师教的成分,但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是个大问题,搞不好很多教师就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成分只要大于50%就算是基本到位了。哪些所谓的“一节课只讲4分钟”等改革只是宣传的噱头,没有多少值得学习推广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性不容置疑,但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领会不能绝对化,不能走极端,一定要把握好“度”,对新课程理念把握的越到位、越准确,越能实现预设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30%的学校把“三个一切”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三个一切”的理念虽好,可关键是怎样落到实处,如果落不到实处,就是一句“漂亮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