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社会各领域导师布置的24份内容迥异的特殊暑假作业,因其“接地气重创新”,吸引了2万5千多名中国学生参加,更有部分海外学生参与其中。这项暑期学生网上公益活动肇始于2013年,至今走过第三季。学生们的作业成果涵盖人文类、创意类、实践类、科技类和调查类等多个类别,充分展现了当代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中国新闻网10月18日)
笔者曾呼吁,将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作为“国家工程”进行研究和部署。毋庸讳言,让学生过一个有质量、有意义的假期,目前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特别是暑假,请家教、进补习班、上各种兴趣班、游学等,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常态。看学生“无事可做”,老师、家长额外布置了不少作业,但因其针对性不强,且多半有布置无反馈,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实际效果聊胜于无,甚至徒耗时间。形象一点说,就是让作业“带”孩子,缓解老师和家长的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的暑假作业真的要改一改了。
显然,“中国好作业”是一种有益尝试。它的核心价值是公益性,亮点在于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命题导师并参与深度互动。其成功之处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潜心参与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成长,在宽松的氛围中播下乐观自信、自主创新、自我反思的种子,并由此深刻领会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要义,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研究的能力,反观学校及其课堂的价值所在。
但也要看到,“中国好作业”替代不了课堂教学,也替代不了作业本身,它只是一种公益活动。正因为是公益活动,所以这就不仅是学生的作业,更是反思家庭作业和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口,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了一个醒。
对于学校,还应与时俱进,着力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进入慕课时代,当“解题神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时,教育者应将学生从无谓的低效练习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会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谈得上学生的自主发展。学校不一定要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但不能不思考什么是“好作业”。
社会各界也要从“中国好作业”中深刻反思。从现实来看,将“中国好作业”进行下去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必要的经费。线上线下活动都离不开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二是导师资源。出题并不难,难的是请谁出题。张杰院士本次的命题是“关于未来的科技预测”,既不新颖也不高妙,但他仔细阅读了800多份作业答案,这就使活动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那些科技预测的准确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导师引领孩子全程参与。而使活动推陈出新,永葆活力,需要无数乐于奉献的“张杰”。
“中国好作业”也敲打着家长的教育观。升学焦虑令中国的家长不容易成为教育改革的促进者。一切暂时无关升学的学习方式都有可能被家长抛弃。“中国好作业”主办方联手知名高校,想必也有迎合家长的考虑。教育改革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故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学校层面单兵独进。“中国好作业”给家长的启示是,高考固然重要,但不必每一天都迎考;高考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考题更重要的,那就是孩子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反思习惯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还有比教室更重要的“课堂”,比习题更重要的“作业”,而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主完成“中国好作业”,距离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就更近了一步。
(原载于2015年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评论版,作者姚跃林,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