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书读评】哲学教我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0堂哲学公开课》之四】哲学始于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和艰难的质疑。真正的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他是一位善于提问的人。步入中年的苏格拉底,游走于雅典的市集,常常拦住过往行人,向他们提出十分犀利、难以作答的问题。与苏格拉底交谈结束时,“人人都明白了自己知之甚少”……

走进《40堂哲学公开课》,驻足欣赏哲学家的思想交锋,他们唇枪舌战般的你来我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烁着思想的火焰。苏格拉底的经典之问——“我一无所知,怎么能教学生”,要成为当今乃至今后广大教师的自觉之问,估计还需要时日。

其实,用苏格拉底的经典之问警醒自己,跟苏格拉底学做教师,做一名善于提问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追求。哲学始于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和艰难的质疑,课堂教学同样如此。

善于提问的教师才能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提问十分简单,能够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则很不简单。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从“2秒思考”看“课堂提问”》,作者先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在一次随堂听课中,他详细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提问数量,课后统计,居然达到110个之多;另一个是,一位教育局长在调研听课时发现,一位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学生38个问题,学生相应地回答了38次。

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计算出这样一组数据: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钟时间。假如老师每个问题平均占用8秒,学生回答每个问题平均占用10秒,那么,学生思考每个问题的时间只有2秒。最后,作者质疑:2秒的时间里,学生能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虽然不难作答,但其价值不可小觑。校园里,不乏喜欢提问的教师,课堂上“满堂问”的教师并非只有这两位。但是,喜欢提问的教师未必是善于提问的教师,未必能够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

课堂上“连连问”,如果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简单的“是与非”或是唯一的、标准的,那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大价值,这类行为也是消耗时间,折腾学生,浪费生命。

辩论使哲学得以繁荣,同理,辩论使课堂得以精彩,使生命得以绽放。课堂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难以作答的问题”,且问题具有思辨性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问题“难以作答”并不是不能作答,只是需要学生一番思考才能回答,需要学生通过争辩才能形成共识,即便不能形成共识,也能在争辩中有所收获。

一个“满堂问”的教师不是善于提问的教师,一个经常提出“高深莫测”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的教师,也不是善于提问的教师。教师如何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当以苏格拉底为标杆,具有问题意识,做一名善于提问的人。

善于提问的老师能够用“难以作答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不只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应该是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时候,不能仅把学生当成回答问题的能手,解决问题的巧手,也应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高手。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可能坚信“沉默是金”,不懂装懂,不发问。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并生成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惟有善于提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提问的学生。可想而知,教师“满堂问”,20秒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便难以招架,哪能发现和生成问题?因而,教师需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用“难以作答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发现并生成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善于提问的人。

苏格拉底的智慧,来自他一直不断地提问,一向乐于为自己的思想争辩。但愿教师的智慧也来自“乐于为自己的思想争辩”,来自学生发现并生成的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书  好书词条  哲学  哲学词条  提出  提出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