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其中,德国现代学徒制比较成熟,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
遗憾的是,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面临着很大的阻力:一是学生家长对此不认可,他们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应该多接受一些通识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岗位训练。二是对于学徒制,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据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报道,教育部职教司副司长王扬南透露:“目前,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总计超过5000家。”其中,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有1100多家,地市级政府20余家,院校超过1000所,参与申报的企业超过4000家。参与企业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徒制的需求,尤其是缺乏大企业和知名企业的参与,严重影响了社会对这一培养模式的认可。
再者,传统学徒制受到时代冲击。学徒的身份不受待见,受目前的社会风气影响,人们往往还把职业学校的学生当作“二等公民”。
现代学徒制究竟能不能落地,关键就要看以上问题能否解决。
笔者认为,应从国家层面进行改革,化解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二元对立关系。只有让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一样,学徒制才能更好地推行。
另外,还需解决现代学徒制谁来主导、方向是什么的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这就决定了现代学徒制需要部门合作,单是教育部挑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现代学徒制如今面临企业和学校孤军奋战的尴尬,企业培养成本巨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凭借私人关系。
因此,要成功推行现代学徒制,除了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消除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身份歧视问题,提高企业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