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首届“河南最美教师”评选,将选出10名“最美教师”进行表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众多教师都可参加。乍看此消息,觉得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重视,心中颇喜,可一细想,便忧上心来。
“最美教师”这个称号可以追溯到2012年,缘于当时黑龙江女教师张丽莉在汽车失控冲向学生时,舍身保护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双腿高位截肢,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最美女教师”。那一年,最美司机吴斌等感人的事迹频频被报道,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热度。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最美”的评选也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举办得风生水起。
此类正能量的活动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细看“河南最美教师”的评价指标就会发现:诸如“品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本属教师分内之事,也属于职业道德之需,无须过多渲染和强化。至于“扎根一线,事迹突出,师德事迹真实、突出、感人”等,才是重点所在。举行这类评比的目的,是以评比为手段,激励教师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工作,还是发现那些长期工作突出却被忽视的默默无闻的教师?抑或以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呢?
多年以来,教师一直被捧在一个神坛上,有一种骑虎难下的尴尬。试想,教师本来只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遵守职业道德便是合格教师,而如果常常给教师贴上奉献、突出、感人标签,那么,相形之下,我们大多普通教师的自我评价只能是尚不合格。
想起了《道德经》中的几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若评比者想以“最美教师”的评选来激励教师,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人们习惯于将“最美”与普通进行比较,当最美被捧起来时,普通教师的生存压力就会更增大,社会就会以更高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教师队伍,因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已经在无形中被提升了。人们常常会指着教师问,别人可以做到师德高尚、事迹突出感人,你为何却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呢?这种异化的“鲶鱼效应”对教师群体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激励作用。
若评比者是想发现那些长期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以示表彰,这种做法则可以大力推广。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以达到弘扬正能量的良好效果,也利于改善当地的教育生态环境,岂不是美事一桩?
可是,一贯以来的教师荣誉评比,比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皆是重师德,“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等皆是重专业,这些评价标准历来就有,又增设“最美教师”评选,是否重复?意义何在?教师无需感动中国,无需成为最美,爱岗敬业,即为合格的教书育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