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一篇题为《又是中考体育考试季 体育中考不应沦为送分考试》的文章。文中提到,自2008年之后,随着体育逐步成为各地中考的必考项目,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一个日趋凸显的问题是,在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正异化为送分考试。
这让我回想起了我曾亲自组织参与的体育与理化生实验技能中考。
大家都知道,学校和老师平时并不重视理化生实验教学,这是因为中考纸质考试没有现场操作型题目;买实验用品要花钱;有些教师认为做实验麻烦,即使少做或不做,靠讲解和背诵照样能拿高分。
试想,理化生课程如果剥夺了学生亲自操作做实验的机会和权力,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不让学生体验失败的教训,怎会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没有实验仅靠讲解背诵的科学类课程,怎会培养出创新型、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显然,做教育的人都明白上述道理。为了让学校和老师们重视起理化生实验教学,有些地区把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纳入中考必考项目。组织的形式往往是以县区为单位,事先选定一定数量的实验,在开考前将实验评价标准和实验项目发放给各学校,让其准备。县级教育局负责部门从全县范围内选拔理化生实验教师参与考前培训并实施监考。
看似很好的事情,却衍生出种种不正常现象。例如有的学校在考试前会组织全校理化生老师加班加点训练学生做实验,一边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一边教学生背下实验步骤,直接把正确答案填在实验报告上;有的学校领导动员理化生老师要做好监考老师的服务工作,为监考老师买水果、饮料等,面带笑脸拉同学、老乡关系,甚至出现不同学校之间监考教师串联作弊的现象;监考老师不都是完全按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大多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将多数学生评为优秀等级,只要不突破比例要求即可。有时还会根据所考学校的请求,不影响该校的中考升学率,保证一些优秀学生的成绩为优秀行列;甚至,有的监考老师根本不是理化生实验老师,因为有些学校不会把优秀的理化生实验教师派去做评委,这样会影响自己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学生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得到优秀等级,也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托关系找人……
但是,实验技能考试过后,这些实验仪器立刻被束之高阁,学生们又进入了常规的应试复习之中。如此做法会带来众多问题,这样的考试真会激发师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吗?学生们经历了这种畸形的理化生实验考试,会对这些学科有什么认识呢?这不是在抹杀学生们追求真理的兴趣吗?他们对老师又是怎样的评价呢?这样做公平吗?它会伤害多少孩子的心啊!
再说说有些地方体育中考的不正常现象:考前一般会出现初中体育教师邀请考点高中体育教师喝酒吃饭的现象,还会出现被请教师攀比请客档次标准的不良风气;体育教师也鼓励学生回家请家长找各种关系,力争各项目都获得理想分数;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不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很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为了迎接体育中考,学校的体育老师往往会在考试临近时进行突进训练;如果有些地方考点考试组织严密,那么不少学校的毕业班体育课就会变成单纯中考项目的训练课,其他体育活动就免谈……
这样的考试,到底会把理化生、体育,甚至音乐、美术等这些类学科引向何方?经历这样考试的孩子今后还会喜欢这些学科吗?当锻炼身体、动手操作是为了考试,学生们的生命成长还会有意义吗?他们还会有创造力吗?他们的发展还会有持续力吗?大家对语数英等学科考试成绩的差距能认可,而对像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技能的考试成绩差距却不认可。他们普遍认为,如果在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中出现差距太吃亏了。学生家长有这种心理,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去迎合广大家长和学校的心理,在组织实施中漏洞百出,就难以理解了。而一线教师,忘记了自己的师德与学科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和监考工作中频频失职甚至渎职,就更不应该。
学校为了荣誉,教师为了成绩,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兴趣和能力锻炼,这是教育的悲哀。当然,上述案例只是个别现象,且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可喜的是,也有很多地方正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比如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体育、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做得更具合理化、标准化,做到更加公平、更加严格。
“应试教育”思想引发的教育中一些异化丑陋现象,的确需要根除。笔者期待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功利心小一些,在做教育工作时要多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国家和民族的全面振兴负责,不要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