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日前推出的学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改革方案规定,自2015级本科新生入学开始,“课外活动”被列入必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培养需求选择课程,每人必须修满8个学分才能毕业。(4月17 日人民网)
另据媒体报道,有一所高校招聘“课外活动”社团新生,有学生来报名,直接就问招聘人员报一个社团可以加多少学分,并一口气就在七八个社团下报了名,说是大学毕业需要这方面的学分。
时下,高校让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学生“课外活动”计入学分也并不罕见。从实践情况来看,如以上大学生一样“唯”学分参加“课外活动”的也不在少数。
笔者认为,大学生“唯”学分参加“课外活动”并不可取,应该纠正。
其实,将“课外活动”与学分联系起来,只是高校借鉴“第一课堂”的模式,加强“课外活动”课程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已,而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意义远不止加分这么简单。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意义不少。有利于其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锻造信念、增长才干,传播现代文明、弘扬科学精神;也有利于其加深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其提供更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体察社情民意,找到自己人生理想,培养公民意识。如果大学生“唯”学分参加“课外活动”,只会太过功利,活动过程必将变味走样。
有的大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课外活动”学分,特意去挑选一些相对容易的活动课程来学习,而不管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殊不知这样只会耽误大学生自己的宝贵时间,既不利于自己将来的职业追求,也不利高校发展“课外活动”培养目标的实现。
有资料表明,在美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不以学分为功利导向,而是旨在通过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社会组织、州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实践工作,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区服务及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虽然美国和我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但不“唯”学分参加“课外活动”这方面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国大学生“唯”学分参加“课外活动”,原因主要有:大学对“课外活动”的组织领导和过程控制不够,活动质量缺少硬性要求;大学生和一些家长对“课外活动”于学生成长作用认识有偏差,为大学文凭而学;学生怕“吃苦”。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下一些方面: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为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奠定基础;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活动内容,做好合理的时间分配,不要活动参加得太多,一般一个学期加入一两个活动团体就够了。要通过“课外活动”来调适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为今后自己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高校要制定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和评价考核标准,做到规范性、系统化、科学化。要根椐课程难易程度和学生修完所需时间来确定恰当的学分,要创新活动有效载体,提升活动内涵,规范活动流程,积极引导大学生不“唯”学分参加“课外活动”,去除过多的功利性,发展“课外活动”的实践性、互动性特色,真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使公民意识、职业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