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我兴奋不已。 我曾经长期工作在乡村,辗转三所乡村学校,从教师、班主任、中层干部一直干到校长岗位,对乡村教育现状有一定发言权。
说句实话,乡村教师的待遇的确需要大幅度改善,其教育教学素养的确需要进一步提升。但乡村教师所不缺的,始终是他们甘心奉献的精神和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而所缺的则是社会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我师范毕业是在1992年,那时还有不少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公办教师的工资刚刚超过200元,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工资也就是100块钱左右,有时还发放不及时。但是那时的老师,仍然是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工作着,也很快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工资在不断增长。2004年,我的月工资涨到了1000多块钱了,此后增长幅度慢慢加大。但我却发现一些不正常现象。首先是教师队伍开始变得复杂了,有些教师在外搞第二产业,有的教师工作态度懈怠,整体感觉教师队伍难带了,敬业精神普遍下降,甚至出现一些教师违法违纪现象。再就是教育外部环境,不尊重教师的事情时有发生,不理解教育的声音越来越多。
国家对乡村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许多乡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学校的条件甚至超过县直学校。如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有力的话,城乡均衡发展将变成现实。但是我却有些担忧,所谓的“均衡发展”,可能过多地表现在硬件环境和教育投入上,真正的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高能否趋近均衡?
长期的乡村工作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乡村教育最缺乏的是有明白教育、理解教育的人的领导与支持。试想,一个没干过一天教育的教育局长会怎样抓教育?曾经一位干过人事局长的老教育局长对我说:“我干了五年教育局长,这最后一年刚明白点,就退休了!”这可是一位想干事的局长说的肺腑之言。那些没干过教育的教育局长也许沟通能力强,能争取政策支持,这是他们升任的理由。但很多人上任后,他们的关注点一般不会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上,他们选拔校长一般不会关注那些专业型、研究型干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校长如何严格执行上级精神和文件指示,如何迎合领导的意图和平衡各单位内的关系。甚至,他们推行的改革不一定围绕教育核心问题,只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不会关注教育的过程和规律。真正有教育情怀、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学习型校长遇到这样的局长,往往会出现“秀才见大兵,有理讲不清”的情况。慢慢的,这些校长就偃旗息鼓,甚至改弦易辙了。
显然,要办好乡村教育,需要有充满教育情怀、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局长。因此,教育局长任职要有专业标准。
曾经参与对教师和对校长的培训班课程,我发现多数教师在听报告学习时是认真的,他们的那种渴求知识的心情令人感动。但是多数校长培训班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听课时要么打瞌睡,要么玩手机,要么早退。试想,这样状态的校长,如何引领教师,如何要求教师多读书、多研究?不少校长,过多的精力用于搞关系,迎合各级领导的各种需求,时间花费在饭桌酒桌上,还美其名曰“太忙”,没时间读书学习。其实,就一个县域而言,真正喜欢读书学习的校长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在这种教育生态下,那些有教育情怀,一心扑在读书学习和改革创新上的校长,则成了“另类校长”,生存很不容易。
乡村教育需要热爱农村教育事业、习惯读书学习、有研究能力、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校长,他们也应该是教育家型的校长。校长任命或选拔也必须遵循校长专业标准。
我刚到某一学校干校长的第一个夏天,就遇到了特大暴雨,教学楼顶四处都漏水,于是我把这些漏水的地方用照相机拍下照来,打着伞跑向镇政府汇报。得到的答复是自己想办法,政府财政很紧张。于是,等天好后,我借债6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防水维修。这6万元钱,学校足足还了5年才还清。镇政府修建新厕所,老师们感觉离自己的公寓太近,几个老师就起草了一个意见书,交到了政府办公室。几天后,我被叫到领导办公室,领导要求我做做教师的工作,我答应了。但是,某领导的一句话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你们这些老师,政府给你们发着工资,还写什么意见书!当老师的就是穷酸,不出息。”当时,我一句话没说。
某年,一位刚调来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到学校视察工作。我想借机汇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结果,没等我汇报完毕,该镇长就说:“你的改革我不认可!”这可是曾荣获三次省级政府教学成果奖的改革项目啊。我无语!
乡村教育需要完善的政府管理服务机制,当学校需要合理的经费时,只需要按合理合法程序上交属实的报告即可,政府审核通过就应该履行其职责,不需要校长去往领导那里以私人关系争取。同时教育需要一些能理解教育、有服务意识、高素质的政府基层领导来支持和服务。
某天,在教育局大门处,有人打横幅写着“还我孩子眼睛”,旁边蹲着一家老小。缘由是一个一年级学生在课间误伤了同班同学的一只眼睛。当时,学生没有把情况反映给老师。第二天,眼睛受伤的学生的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说孩子视网膜脱落,需要去医院检查。学校便第一时间派老师去医院,孩子的眼睛基本治好。接下来帮助协调双方家长解决此问题,学校建议给孩子做伤残鉴定,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学校该怎么承担责任就怎么承担。但是这个受伤孩子的家长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上面那一幕。但是,让我伤心的是,上边把压力一股脑推给学校解决,好像生怕自己惹了麻烦。
乡村教育需要有公正诚信的法制环境,需要各部门为教育说话,为教育处理问题创建科学的法律解决通道。
至于乡村的优秀人才,既然他们很优秀,就应该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让他们人尽其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有符合自己劳动成果的相应待遇。而不是成了大家羡慕、嫉妒,甚至恨的对象。留不住优秀人才,不怪优秀人才,要怪用人机制有问题。
教育是复杂的,需要整体系统思考,全社会联动。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城乡均衡发展的效果将难以让人满意。且伴随着教育投入、教师待遇以及其他优惠倾斜政策的落地,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