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创新或许是一种偶然的相遇

时下学术界都在讨论“中国梦”。“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在“名师面对面”现场,主持人也这样问我。“培养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

8年前,我招收了第一个研究生张海燕。那时我正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对她的指导和照应自然就少些。有一次,她撅着嘴巴对我说:“老师,别人有事都能去找老师,而您常不在家,我感觉就像一个弃儿一样。”她的期待写在脸上,给我极大的震撼,从此我下定决心,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要给他们营造家一样的感觉。几年来,我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增强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并以此加快他们学术归属感的形成与发展。

戏剧性的逆转发生在次年春天,我的儿子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但他的指导老师因为和小高考的时间冲突而不能成行,便临时让我顶替一下。当我到达南京科学会堂,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望无际的作品时非常激动,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课题。我立即打电话给张海燕,要她第二天上午赶到南京,利用下午开放参观的时间对每一件作品进行拍照,对每一个选手进行访谈。

回到学校,我要求她趁热打铁,在两周之内完成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尽管张海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热情,结果却并不理想,她所完成的研究报告结构混乱,内容空乏。我马上意识到,这应该是我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和调查报告的写法交待不清所致,便坐下来跟她详细讨论并列好各种表格,又花了不少时间去改进。她在前后五个多月中修改了十二遍,直到国庆节才最终定稿,题目也改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很快,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网就以“编者按”形式发布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既然是只好鹰,就应该放飞蓝天。我将该文稍加修改后交给学校宣传部,结果获得南通市教育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三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后来,我将该文寄往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研究》,不久就收到了录用通知。此外,我还鼓励张海燕参加“挑战杯”比赛,结果获得江苏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文章的发表和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她的科研热情,她先后又投入到多个研究项目之中。到毕业前夕,她已经发表七篇论文,参编《课堂的突围》等三本著作,成了我最得意的门生。

分析张海燕的成长案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创新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或许就是一种偶然的“相遇”。《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发表和获奖纯属意外,不过是因为我客串了一次中学老师而已,但如果没有这次经历,就不可能有这篇论文。这就提醒我们,只有不断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才能在机会降临之际发现、辨别并捕捉到学术机遇。

其次,师生适当的“人际分离”会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研究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但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我们应该虚心聆听导师的教诲,但并不意味着惟命是从。张海燕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修改了十二遍,而她在校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只粗略地看了一下,并没有提太多的修改意见,就投稿且发表了。她修改的遍数之所以越来越少,是因为她已经了解、熟悉并掌握了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所以,研究生跟导师交流,千万不要只顾记笔记,而忘了动脑子;千万不要只顾点头,而忘了摇头;千万不要什么事都找自己的导师,而忘了去找其他老师,要学会“采百花蜜,吃百家饭”。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适当的“人际分离”有利于学生走出思维定势,调整认知偏差,增强研究生的创造力。

最后,地方高校也能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张海燕是本校的保送生,但她偶尔也会流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因为本科阶段她是班长,个别素质不如她的同学考取了985、211高校的研究生。直到毕业时,她才发现,那些考取名校的同学竟然连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而她的专业素养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因而,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尽管地方高校的科研条件暂时差些,但只要师生齐心协力,充分挖掘创新潜能,地方高校也会诞生一流成果,也能培养创新人才。

尽管还未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但我已在路上,即便前路坎坷,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新或许是一种偶然的相遇  偶然  偶然词条  相遇  相遇词条  许是  许是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