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将身心健康情况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将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挂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升学挂钩。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但是,在追求学科教学成绩及升学率的当下,体育课依然是“副课”,依然存在“阴阳课表”。即便是中考科目,也主要是在初三尤其是初三第二学期“抱佛脚”,针对考试项目进行超常规训练。
另外,体育教师绩效系数低,也极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体育教师的绩效系数至今仍是1,明显低于语、数、英、理、化、生教师的系数,致使一些体育教师上课敷衍了事。有些体育教师甚至没有按照大纲教学,稍作布置后就安排学生自由活动,体育课完全是“放羊”状态。
要让体育课成为和语、数、英一样的“主课”,让体育老师按照大纲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都要靠“强力措施”保证、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与教师工资和学生升学挂钩,就是有效的“强力措施”。通过“强力措施”,推动、倒逼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真正重视体育工作,让体育教师真正把心思放在备课、上课上,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乃至全民的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