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学术团体组织的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的教师心不在焉地这边看看、那边望望,有的教师“一不小心”就打起了瞌睡,有的教师不停地接打电话或收发信息,还有的甚至中途悄悄溜走。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组织单位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培训效益,还需要参训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学校有所作为。
首先,要慎重确定参训教师名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通常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许多学校也愿意为此投入,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但是,在确定参训人员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派经常参加培训的“专业户”参加,有的派参加其他会议或活动的行政人员顺道参加,有的派对培训主题和内容并不感兴趣的教师参加……
其实,派哪些教师参加培训是大有讲究的。总的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每个学年的教师都要有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综合考虑培训时间、地点、路程、主题及教师的年龄、身体状况、任教学科等因素;尽量考虑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可事先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跟踪了解教师参训情况。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严于律己,但是,也有个别教师不自觉,一离开学校,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因此,有必要跟踪了解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状态。
分管校长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师参训情况,既可以直接与参训教师沟通,也可以联系组织单位获取考勤记录,还可以向其他参训教师了解情况。学校如果派出两位以上教师参训,可以成立外派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管理,并及时向分管校长汇报情况。
再次,要组织参训教师分享收获。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只要用心参与,一般都会有收获。为了强化参训效果、提高参训效益,学校要建立参训分享机制,让参训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参训收获转化为教科研成果:执教与培训主题和内容高度匹配的公开课,并形成典型课例;组织全校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观摩公开课,撰写听课心得;每学年结束之际,组织汇编教师参训成果,包括新闻报道、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