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加快落实“双减”精神的步伐,大力推进教师轮岗交流、课后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学校连着千家万户,教育事关百姓民生,各地教育之变能否为学区房降“热”,还需理性看待。
学区房“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优质公办学校基于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质师资等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优势,造就了事实上的传统名校。这些传统名校多位于城市中心,学区基本固定,且范围较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学区内的生源逐渐减少,一些学校遵照“就近入学”原则招满学区生之后,借用特长生、优才计划,明里暗里“抢跑”“掐尖”,把一部分好学生揽到学校,逐步形成“好生源成就好学校”的实际效果。
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严格招生政策,坚决堵住各种招生“暗道”。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实际,结合学校新建和改扩建情况,因地制宜,适时放大优质学校学区范围,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优质资源辐射氛围的基础上,发挥教育政策为学区房降“热”的积极作用。
从“择校”到“择班”是新一轮学区房“热”不可忽视的因素。区域范围内的传统名校数量有限,周边房价大多已接近“天花板”,有能力花重金买学区房的家长毕竟是少数。与此同时,一些新建学校、新村学校甚至部分边缘学校周边的房价逐渐“热”了起来,这些学校虽然不是传统名校,但因为有好班级,又配置了好老师,很快形成所谓的“快班”“尖子班”,超过名校普通班的办学效应,驱动家长从“择校”转向“择班”。
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分班的刚性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通过随机摇号、现场监督、向社会公示等方式,消除分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真正做到平行分班、均衡分班。同时,学校还要完善优化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而不是利用少数“尖子班”撑门面。
为学区房降“热”,除了加快落实“双减”等改革政策,从严落实教师轮岗交流、招生分班制度,抓实抓好教育内部管理,形成良性的教育内部生态,还需打好外部“组合拳”。比如,创新优化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考核评价细则,明确考核指标,分解考核内容,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的教育责任。
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加强教育内部治理的同时,加快改善外部环境,才能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学区房才能真正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