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学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的目的存在认识偏差。
在一些教师看来,参加培训的就是为了挣学分。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在继续教育周期内拿到规定的学分,教师才能晋级、评职、续聘,挣学分就成了一些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因。基于这样的动机,在参训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成了常态,至于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有些教师直接忽略不计。还有的教师以培训机构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服务质量评价培训质量,只要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就是好培训。为了赢得学员的认可,部分培训机构本末倒置,不抓师资、课程、课堂管理,而是将生活管理、课余活动安排作为重点。久而久之,培训便成了打卡挣分、休息聚会的代名词。
有些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向基层学校下达送培任务,且有明确的数量要求,如果没有完成,学校年终考核就会被扣分。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有些学校便安排部分年老体弱、不能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参加培训。笔者调研某县组织的幼儿园教师转岗培训时发现,参训者平均年龄为54.8岁,让这些教师转岗去当幼儿教师,效果可想而知。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培训也存在应付心理。某县思想政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督查组要求其立即整改。该县随即组织了500余名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转岗培训,经过一周的线上培训,所有参培教师均获得培训合格证。解决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也多采取临时集中培训的方式来解决。教师培训成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上级检查的工具。
上述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相关主体共同努力。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训的价值在于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我价值,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服务。教师参加培训如果只是为了挣学分,以便顺利评职晋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任务,教师要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汲取精华,不断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学校要跳出为培训而培训的思维,将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要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目标出发,统筹安排培训时间、培训任务。每学年初,学校要把教师的工作安排同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安排结合起来,既不能让教师扎堆培训,致使学校无人上课,也不能所有培训都派无事者参加。
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配备师资。采用临时集中培训的办法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短期内或可奏效,但不是解决师资不足的根本之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科学预判,统筹配备各学科师资。转岗培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紧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