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校教育要寻求突破,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该组织眼中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是“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哈佛大学教授瓦格纳(T.Wagner)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提出:21世纪所期待的人才,不在于“专业知识的有无”,而是“提问能力”“沟通能力”“协同能力”。他认为,21世纪的优质教学应包含如下要素:第一,学习能力的养成,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切中要害的书面语言能力或是口头发表的能力。第二,学习动机的养成。通过参与讨论、设计、见习、写作,拥有刨根究底的钻研精神与拓展兴趣的机会,提升学习积极性。第三,达成度不是通过纸笔测验,而是借助真实性评价来鉴定。真实性评价不同于纸笔测验,需要探索可靠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技术。

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教育需要在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正如报告所强调的,教育要“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思考学习;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学校教育要未雨绸缪,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从“标准件”到“基础+个性”的转变。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执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虽然国家要求学校根据本地实际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由于许多中小学没有开发这两类课程的能力,加之这两类课程难以评价,许多农村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考核评价方式年年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育人模式生产的仍然是“标准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转折点,公众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从“标准件”到“基础+个性”的转变,需要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框架,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前,基础教育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把“全班学生当一个人教”是学校教育的常态。为适应未来学校课程体系的变化,教师要把“每个人当全班教”,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实行“菜单式”培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教育家威金斯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 让学生在未来世界得心应手地生活,学生要具备“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未来角色的重大转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常常把教师定位为“园丁”“春蚕”“蜡烛”,未来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继续弘扬这种奉献精神,还需要教师由“园丁”转变为“土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由“春蚕”变成“养蚕人”,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由“蜡烛”变成“点灯人”,引领学生追求光明的人生。

适应这一角色转变,教师要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的学习内容;要同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启迪学生以疑促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兴趣。教师不仅要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还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词条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词条  适应  适应词条  寻求  寻求词条  突破  突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