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每周一问聚焦话题:“双减”之后,如何关爱教师?很多教师通过后台留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根据留言整理形成的微信文章阅读量达到1.5万。此话题之所以引发关注和热议,是因为抓住了一个理应重视却未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改革应该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合理诉求。
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既是教育改革成效的目标主体,也是教育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的合理诉求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然而,无论是落实“五项管理”还是课后延时服务等政策,部分学校都未充分征询师生意见,甚至对教师提出的合理诉求和建议置若罔闻,不仅伤害了师生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还会影响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效。譬如,少数学校在制定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方案时,“一言堂”式地宣读文件,以“大局意识”为借口一味要求教师执行,不顾教师的合理诉求。
从“五育并举”到“五项管理”,从“双减政策”到“延时服务”,国家出台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就是为了积极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政策,也要重视师生的合理诉求。
首先,学校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政策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对作业、作息时间、课外读物有什么样的需求?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后延时服务?对于手机管理,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制定方案前,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采纳合理的建议,这不仅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重,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其次,学校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政策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诉求。随着“双减”的落地和课后延时服务的全面开展,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是推动课后服务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现实需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从维护教育改革大局出发,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多一些“人文”关爱,少一些“官腔”高压。
综上所述,确保当前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学校必须重视师生的主体作用和合理诉求,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师生的成长,让教育最终回归“育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