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缓解“双减”后教师的工作压力,关爱教师身心健康,浙江常山从今年9月起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并创新出“时间银行”的管理模式。 据了解,“时间银行”将每位教师的每周额外工作量纳入其个人账户: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之余,为他人代课的工作量视为额外代课,1课时折合为可支取时间0.5小时;课后托管服务期间,课后托管1课时等同于代课2课时,视为可支取时间1小时予以“入账”。这些存起来的多余时间,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花掉。(11月29日 中国教育报)
浙江常山通过设置“时间银行”,对教师的工作时间进行科学管理,方便教师灵活处理个人事务,有效推进课后托管工作,做到家庭和学校兼顾。该项措施受到广大老师的欢迎,各地各校也纷纷效仿。
学校借鉴金融管理的方式设置“时间银行”,让教师能自由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其初衷不容质疑。银行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收支平衡、存取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干涉。但教师的工作时间,即便是额外工作量换取的时间,也不完全属于个人,存和取都要受到学校全局工作的限制。学校设置“时间银行”,必须制定科学的存取制度。
要避免“高息揽储”。为了赚取更多的“储存时间”,有的教师可能会通过人情、调课换课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大量赚取额外工作量,然后集中支取。这不但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达不到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目的。对于这种“高息揽储”的做法,学校应该从制度上进行规避。
要防止“恶意挤兑”。银行提取大额存款要提前申报,教师在“时间银行”支取时间,也要提前申报,待学校批准后才能支取。教师支取“时间银行”里的时间,要服从学校工作的大局。
要限时消化“存款余额”。学校要及时盘点“时间银行”的余额,规定教师限时提取“存款余额”,比如一学期或者一年清零。如果教师存储过多,后续会引发兑换困难的问题,影响学校政策的权威性和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不利于“时间银行”的正常运转。
“时间银行”作为学校管理的创新举措,其价值不容否定,在运行过程中,如何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须不断完善存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