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化的“应试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农村教育需走向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实质性变革的创新模式——“为生活而教”。这是11月28日发布的《乡村教育新观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对乡村教育提出的期待。(12月3日 工人日报)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晓华曾总结乡村教育的四大特点: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导致农村教育边缘化;师资流失,学生辍学,师生资源稀缺化;无视农村教育特殊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加剧学生阶层固化;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实践和技能,教育与生活割裂化。
当前,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但上述“四大特点”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乡村教育怎么办,才能让人民满意,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报告》给出了最好的解答——农村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化的“应试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农村教育需走向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实质性变革的创新模式——“为生活而教”,学校的教育目标应由“达到一定标准测试的考试成绩”转向“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论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对乡村教育发展有鲜明的导向价值作用。
“为生活而教”能为乡村教育带来实质性变革。“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也是无魂的教育。“为生活而教”的创新模式将重塑乡村教育理念,重构乡村教育理想,乡村教育也将重新定位,用“达标+成长”的评价方式取代单纯的学业达标评价,在规范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
应该明确的是,乡村教育“为生活而教”,并不是完全将升学教育置于一旁,而是在理念的引导下注重乡村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关注乡村学生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此外,乡村教育还应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地方文化,做好在地文化与课程的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愿意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