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学考评教师的工作业绩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办实事,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开局良好,取得明显成效,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成果还是初步的,还需要持续巩固、提高水平。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所在,围绕“巩固成果防反弹、消除盲点找问题、提高水平抓突破”,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吕玉刚表示,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信息化应用、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水平。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除了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分数、升学率为重点的教师考评机制,是导致教师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直接诱因。笔者认为,要实现“双减”政策的初衷,除了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信息化应用、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之外,还需进一步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考评方案,引导教师提高个人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近几年的工作中,本人仔细研究过很多学校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大多数学校是从德、勤、绩、能四个方面考评教师,总分为1000分。其中,教学成绩所占比例不等,有的学校占一半,有的学校占60%以上。而在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中,又以考试科目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为主要依据,非考试科目如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则不在考评范围之内。

对此,校长们解释说,教学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理应占较大比重,非考试科目没有卷面分,不好量化,所以不纳入考评范围。这种不科学的考评方式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的考评方案直接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学校怎样考核评价,教师就怎样开展工作。如果考评方案中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占较大比重并最终对评价结果起决定性作用,势必会引导教师集中精力抓成绩。在这样的方案指导下,教师就不会再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而是不遗余力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这就是学生负担的源头。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考核结果直接和奖惩挂钩,教师之间会产生恶性竞争,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表面上看,老师们你追我赶,似乎积极性很高,实则人人自危、固步自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很难组织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而所谓的经验交流会也只是流于形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在片面以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师的背景下,必然引导教师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升学率。为纠正这一错误导向,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总体要求,为学校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改进结果评价”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时,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还要看教师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强化过程评价”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既要看最终成绩,又要看成绩形成的过程,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通过评价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合理化建议,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提升课程执行力。

“探索增值评价”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在准确测定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健全综合评价”要求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全方位、立体化对教师做出全面评价。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量化,也要广泛收集来自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评价的信息,引导教师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可见,科学考评教师的工作业绩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只有实施全方位的科学考评,才能引导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加强教学研究、科学设计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减负提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工作业绩  工作业绩词条  考评  考评词条  环节  环节词条  落实  落实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