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使用“笨功夫”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工作需要教师下“笨功夫”,比如备课、磨课、自我研修、教科研、学生管理等。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及科学方法的前提下,只要肯下“笨功夫”,教师十之八九会取得令学生及社会满意的教学实绩。但是,下“笨功夫”并不适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实践来看,误用“笨功夫”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学校教务部门检查教师教案时,不考虑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用“笨功夫”的逻辑,将字数多、篇幅长、形式复杂的教案评为优秀教案。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只需几百字就能完成的教案,很多教师却写到了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异化了教案的功能——成为服务于管理和检查的形式化存在。

再如,在申报职称时,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评审,很多教师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申报材料“厚实”一点,互相攀比着使用“笨功夫”增加“成果数量”。把任现职后的所有教案、听课笔记、活动记录等精心排版,还要进行其他精美包装。一番“笨功夫”过后,申报中级职称的教师提交的材料都在15公斤以上,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也耗费了大量纸张,造成资源浪费。

不合时宜地使用“笨功夫”,把宝贵的精力用在无用功上,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分散教师的注意力,助长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教育需要慢功夫,需要细功夫,也需要“笨功夫”,但要注意适用范围,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要充分发挥“笨功夫”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使用“笨功夫”的目的:下“笨功夫”,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不是比谁做得多、做的时间长。其次要厘清“笨功夫”的使用范围,教师自我研修及教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笨功夫”,把冷板凳坐热;新教师入职初期,要下“笨功夫”备课、磨课;对于部分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下“笨功夫”为其打开一扇窗。最后要把“笨功夫”转化为“真功夫”。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不能仅靠苦干、实干,还要对下“笨功夫”积累下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将“笨功夫”转化为引领教育发展的“真功夫”。

肯下“笨功夫”值得肯定,但使用“笨功夫”也需要智慧,只有恰到好处地使用“笨功夫”,“笨功夫”才能发挥价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词条  功夫  功夫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使用  使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