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青少年体育消费“热”需要“冷”思考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消费日渐红火,青少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参与体育消费人数比例位于前两位的年龄组为3岁至9岁和10岁至18岁,分别为53.4%和48.6%,表明家长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消费的支持力度相对较高。2022年我国先后举办了冬奥会、冬残奥会,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杭州亚运会也即将举办,更为促进青少年体育消费营造了有利氛围。(《经济日报》4月17日《体育市场供给越来越丰富》)

青少年中出现体育消费“热”,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热爱运动的热潮正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体现出家长对孩子体质的高度重视,以及注重全面发展的理性教育观的回归。青少年体育消费“热”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和昙花一现的现象,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实施“双减”政策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市场大幅度缩减,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减轻,校内校外课余时间增加,加上冬奥会、冬残奥会对体育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和体育魅力的展示,共同带“热”了青少年体育消费,激发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情,意义深远,令人欣慰。但是,青少年体育消费“热”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青少年体育消费“热”也带热了“应试体育”“体育中考改革”。目前,青少年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体育装备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三个领域。其中体育教育培训业的总体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预计青少年体育消费的规模应该在1000亿元以上,庞大的体育培训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指向了体育中考培训。如果青少年体育运动热的终极目标是“应试培训”,无疑又将引发新的“内卷”。

二是青少年体育消费“热”背后的后续社会性公共支撑条件不足。例如,体育培训市场虽然火爆,但师资、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针对青少年体育的标准和规范相对缺失,相关培训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也不完善。此外,各地能为青少年提供的专业化运动场所和公共性专业化体育赛事并不多,而社会性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赛事也大多面向成人,这显然无法应对和支撑日益火热的青少年体育需求。目前青少年体育用品市场也大都是参照成人化标准执行,缺乏青少年设计元素和质量标准、远离青少年实际需求和成长特点,这些也必须予以关注和改进。

面对青少年体育消费“热”,需要进行科学、理性的“冷”思考。既要积极应对和鼓励,又要结合实际及早干预,用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和监管支撑青少年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教育、体育、市场监管、文化、卫健及民政等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应时而动,尽快结合青少年体育消费热”和“体育培训市场热”,出台具体的体育培训市场监管办法、课程设置标准和培训考核监督规定,防范损害青少年健康和成长权益的问题,让面向青少年的校外体育培训市场火热而不失度,火爆而不走偏,健康而不疯狂,真正助力青少年体质提高和素养提升,而不是畸化为“应试体育培训”和“草台班子培训”。

其次,各地应从深入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需求,凸显更多的青少年元素,让青少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场馆、健身设施、运动比赛项目,为“体育消费热”提供现实的支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消费  消费词条  体育  体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