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推进就业和就读“密接” 化解“陪读危机”

陪读是农民家庭教育期待与县域教育供给互动的结果,是农民家庭无奈的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01期刊发的《县域教育“供给-需求”匹配视角下母亲陪读研究》指出,陪读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农民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深刻而显著的影响。母亲陪读现象的兴起,本质上是因为县域教育供给与农民家庭教育预期、家庭分工、教育能力不匹配,农民家庭被迫做出家庭分工调整的结果。(1月24日 澎湃新闻)

随着市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农村家庭的“标配”,农村孩子留守、隔代教育陪伴现象普遍,家庭教育父母“失陪”问题突出。诚如这篇研究报告所言,一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选择母亲返乡陪读,这又影响了家庭的收入,形成陪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化解陪读危机确是一个社会议题。

不可否认,县域教育供给充足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陪读危机。但是,母亲陪读现象兴起,显然不是县域教育供给不足“惹的祸”,化解陪读危机也不能完全由县域教育“买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该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陪读是父母及监护人的法定责任,是家庭教育的“必答题”。即使县域教育高质量供给,学校、教师也无法代替父母解决陪读问题。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活力,优化“两地”教育供给,尽可能拉近就业、就读之间的距离,才是化解陪读危机的“金钥匙”。

对于长期异地务工、务工地相对固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可以按照进城务工子女随班就读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原则,安排其到当地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需求,统筹区域内中小学教育资源,增加学位供给,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应读就读”。各接收学校要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原居住地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并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不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优化父母“就业端”,引导他们在本地就业,拉近就业、就学距离,从根本上化解陪读危机。本地政府应按照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根据地域特点,优化投资环境,创办农民家门口的企业,开发就业岗位,让农民留在家门口幸福生活。还可以根据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返乡陪读人员,保证其经济收入相对稳定。同时,还要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帮助家长补齐教育短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此外,本地中小学校要着力破解结构性缺编问题,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要树立服务意识,落实“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推行课后服务“全覆盖”,让陪读父母“陪”得放心、舒心,减轻陪读负担,提高陪读质量。

总之,拉近就学、就业距离,才能消除“失陪”现象,从根上化解陪读危机,确保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家庭教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陪读  陪读词条  就读  就读词条  化解  化解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