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在全面开展劳动教育的今天,这首传唱了几十年的《劳动最光荣》听起来格外亲切悦耳。
时下,劳动教育已成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和先决要素。各地纷纷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避免劳动教育片面化、简单化、庸俗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是摆在各级各类学校面前的时代命题和现实考题。
首先,要培养学生忠于劳动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勉励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把加强劳动意识教育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无获。此外,还要让学生懂得,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劳动的方式、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劳动内容更为丰富,劳动的价值更加彰显。
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劳动的技能。“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劳动技能教育要及时跟上。开展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面向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和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生开展不同类别的劳动技能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要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不能采取“一阵风”的方式。同时,还要让劳动教育从课表走进学生心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二要坚持难易适度的原则。劳动强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情绪;劳动内容过于简单,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应付思想。三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类别的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各地开发有特色、有品位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劳动小能手”和“技能标兵”,助推具有劳动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再次,要培养学生勤于劳动的习惯。开展劳动教育,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勤于劳动,让劳动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养。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收拾学习用品、整理房间做起,逐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感受奉献精神和合作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劳动的真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校园农场,组织开展劳动研学、助农假日等活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建平台、搭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