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教育部主推校园足球工作以来,校园足球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丰硕成果。目前,全国已有3万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同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球育人”的校园足球教育理念得到了包括基层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更多人士的认同,开展足球运动的各项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足球专业师资队伍日益壮大。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多年来,校园足球工作实践仍存在过于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球员训练、把校队比赛成绩或名次看得过重、弱化或忽视足球普及工作的现象。在2021年底第七届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中,教育部体艺卫司王登峰提到,校园足球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完善等“三不”现象,这也从某种程度映射出以球育人的教育改革还存在不足,在实践层面主要表现为参与面不广、参与度不高、参与性不强等“三不”问题。
所谓“参与面不广”,指校园足球重精英培养,忽视了普及性工作;所谓“参与度不高”,指学校开展的足球活动多为节庆性或仪式性活动,日常足球活动开展薄弱,或没有贯穿全学年、全学期;所谓“参与性不强”,指校园足球活动多为技术学习与个体练习,团队形式的足球竞技比赛活动开展不够。
在“五育并举”与“以球育人”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如何为广大普通学生有规模、有组织、有时效地参与足球运动提供保障?“双减”或可成为撬动这一困局的重要支点。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中小学校必须提供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后服务,这就为普通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保障。课后服务时段,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足球运动时间,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参与足球活动,教师可以集中教学、集中组织活动等,营造校园足球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