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了,因人手不够,课程难以安排,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焦头烂额。经了解,按照标准编制计算,其所在区域的教师并不缺编,之所以出现“教师荒”,是因为有些教师在编不在岗。教师在编不在岗并非个例,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离岗。有些年富力强的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被教育管理等部门“借走”,从此离开教学岗位。“借”容易,“还”却难,有的教师直到退休都没有回到学校。此类教师不在少数,人不在学校,工作关系仍在学校,占据着教师编制。比如乡镇中心学校,少则五六人,多则七八人,多是从各个学校“借”来的。
第二,转岗。所谓“转岗”,即有的教师从教学岗位转为后勤等其他岗位,不再承担教学任务。教师转岗的原因比较复杂,或临近退休,或身体原因,或教学效果不佳。在一些学校,由于申请转岗的教师多,学校不得不因人设岗,满足转岗教师的要求。这也导致教师转岗现象严重,教师只要不想上课,就找各种理由申请转岗。
第三,脱岗。脱岗的主要是所谓的“问题教师”,有的是性格问题,有的是心理问题,也有的是师德问题。“问题教师”几乎每所学校都有,有的学校管理者不愿意得罪他们,执行制度时往往对他们网开一面。于是,有的“问题教师”便找各种理由不上班,即使上班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学校也不希望“问题教师”上班,以免给教师管理添乱。
此外,学校管理者承担的教学任务少,也是造成“教师荒”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管理岗位多,管理者以管理为主,以教学为次,只是象征性地代几节课。有教师调侃,管理者不是“一人抵仨”,而是“仨抵一”。意思是说,三个管理者的教学工作量才相当于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在一些学校,“教师荒”较为严重,学校只能采取临聘教师的方式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这又给学校带来了资金压力和质量压力。解决“教师荒”问题,不能只从数量着眼,要根据成因有针对性地一一化解。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精兵简政。管理部门科室设置过于细化,人员配置过多,且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导致工作人员紧缺,不得不到学校“借人”。由于缺乏制约机制,“借”教师不会受到任何干预,想“借”就“借”,且随“借”随到。教育管理等部门要精兵简政,把借来的教师还回去,让他们回归教学岗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制约和干预机制,增加“借”教师的难度。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管理。加强教师管理,重在加强“问题教师”的管理,把“问题教师”管住了,教师管理的难点就突破了。加强教师管理,要做到方圆结合:思想工作要到位,用真情温暖“问题教师”,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制度执行要到位,加大执行力度,用制度约束“问题教师”。另外,学校还要调整管理者职数和职能。
最后,要建立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有的教师申请转岗,确实是身体原因。有的教师申请转岗,则是专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或是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在强化教师职业认同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允许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离岗、转岗,但薪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要区别于一线教师。